當“六樓騎街”遇上“非遺展演”!榆林城沸騰了......

19
February.
2023.02.19
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

古色 古香 古韻之美非遺 非凡 非看不可

東依駝山,南憑榆陽河,西臨榆溪,北據(jù)紅山,這是榆林老街的“雄”!城樓立街,濃蔭蔽天,阡陌街巷,青磚黛瓦,這是榆林老街的“韻”!

六樓騎街天下名,煙火人間撫人心!榆林老街,它是古樸有歷史感的,它是復古有煙火氣的,它是熱鬧有文化味的。當國寶級非遺展演走上歷史老街,榆林大街熱鬧了,榆林古城沸騰了!

“打造非遺年度名片、綻放非遺絢麗色彩”!2月16日至20日,備受關注的首屆中國非遺保護年會在榆林舉行。這是中國非遺文化的大事,這是“塞上江南”榆林的幸事,這是“六樓騎街”老街上的熱鬧事。

從榆林古城南門甕城起,全長兩公里的老街上,文昌閣、萬佛樓、星明樓、鐘樓、凱歌樓、鼓樓,由南至北縱列排開。漫步古街,聞聲而行,一路上處處彌漫陜北元素的文化之音。

清澗道情迎來賓

“三柴掛板響連聲,口口聲聲唱道情,祖祖輩輩往下傳,洪武年間到如今。”陜北道情是一種怎么樣的藝術形態(tài)呢?它的表演形式為一人或二人說唱,以唱為主,間有說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清澗道情作為陜北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始于唐,成型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陜北道情聲響起來,悲歡離合故事講起來。當“九腔十八調”的道情之聲《二姐妹同游后花園》響徹榆林老街,聽者會震撼、會驚喜、會為這樣的非遺文化的魅力拍手叫好。2008年,清澗道情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榆林小曲傳深情?

春暖江南人,留到榆林城......萬佛樓前,榆林小曲唱起來,句句歌詞暖人心。榆林小曲,是流行于榆林城區(qū)內的一種介于曲藝和民歌之間的漢族藝術形式,因歷史文化的孕育和發(fā)展使得這一文化藝術傳播至今。2006年,該曲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榆林小曲的演唱形式大多簡單、輕便、靈活,唱詞內容也具有生活化、平民化的特生,以反映百姓生活的生活百態(tài)居多。隨著文化的繁榮,榆林小曲的演唱內容除了一些經典曲目外,也在新時代的浪潮下有了“新榆林”的歌唱內容,演唱美麗榆林,歌唱魅力榆林。

二人臺上講故事?

《掛紅燈》?《五哥放羊》?《王成賣碗》當經典的府谷二人臺選段在榆林老街的文昌閣響起,音樂聲中既有黃土高原上特有的高亢激昂,也有中原之中溫婉動聽柔和的韻味,來往觀眾聽的是故事,聽的是藝術,聽的是非遺文化的氣息。

府谷二人臺是當?shù)刈罹咛厣拿耖g音樂品種,它是由土生土長的塞上民間音樂與晉北蒙西民間音樂滋養(yǎng)融合,形成的跨地域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交融的產物。它的表演形式大致有清唱、跑場、小戲三種。府谷二人臺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陜北民歌唱陜北
《走西口》《趕牲靈》《蘭花花》......在陜北的小溝溝里、山峁峁上到處都能聽到“攔羊嗓子回牛聲”吼出的陜北民歌。陜北民歌陜北人唱,陜北民歌全國人聽。
陜北,這是一個由塬梁峁川連起來的地域范圍,這是一個有著歷史文化和紅色基因的文化寶地。在陜北,人們將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情緒都用民歌的形式“唱”出來。一首陜北民歌,凝聚著陜北勞動人民的精神、思想、情感;有高亢,也有低吟。任憑時代變遷日久歲深,陜北民歌依然能在陜北大地上被真情傳唱,這是非遺的魅力,這是情感的鏈接,這是文化的傳承。
陜北說書述駝城
“彈起我的三弦定起個音,眾位明公仔細聽……”一口陜北方言,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彈自唱,說唱相間談古論今講故事,這是我們對陜北說書這一說唱藝術的概述。
民間傳說,從三皇治世時就有陜北說書,它的唱詞通俗易懂,順口流暢,易于傳播。陜北說書的內容豐富多彩,遠古神話、歷史傳說、百姓故事,往往藝人們還會加以自己的判斷做到針砭時弊。陜北說書,有看頭,也有聽頭;細細地看,真真地聽,才能咂摸出這一說唱藝術的魅力所在。解讀非遺文化,領悟非遺魅力。聽陜北說書,讓《陜北好地方》 《榆林美》《刮大風》這些書給觀眾講述不一樣的榆林文化。

走進榆林古城跟著非遺文化逛老街
肅穆的城樓被沸騰的音樂所包裹
歷史的回音被非遺的遺韻所襯托
古城的文化和非遺的魅力在交融
榆林城沸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