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接受不了的日本住宅設計,竟然在日本受歡迎度第一
走在日本的城鎮(zhèn)上,
你會發(fā)現(xiàn),存在各種奇奇怪怪形狀的一戶建。
2019年,
一棕只有19平㎡的住宅火了。
▲3米*10米的房子
就是這個建筑面積只有18.8㎡的奇特建筑。
沒錯!
是建筑面積,而不是實用面積。
當初,這套住宅流傳到國內(nèi),因為其獨特的造型和極小的空間,引起很多人的興趣,但是看完內(nèi)部空間,眾網(wǎng)友都直呼:接受不了!
然而
在日本一個很有名氣的家居網(wǎng)站中,發(fā)布了一個“有風格的家和生活”為主題的排名榜。
引起我興趣的是,
這套不到19㎡的小宅,受歡迎程度竟然在日本排名第一。
▲屋主
保坂先生,一個建筑師。
是這套房子的擁有者,也是建造者。
由于日本特殊的土地性質(zhì),根據(jù)屋主描述,房子前面的馬路也是屬于他家。
房屋的正門位于一側(cè),朝向馬路的其實是一面落地窗。
一個可以完全打開的落地窗,閑暇之余,男主就與妻子小惠坐在窗下聊天,與過路人熱情地聊天。
卻給了我一種國內(nèi)小賣部的感覺。
▲平面布局圖
看到平面圖,我沉思,它受到日本大眾的喜歡,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 獨立的玄關
- 完全分離的衛(wèi)生間
- 獨立的花園
這些條件,如果想要實現(xiàn),在國內(nèi)也許只有一些豪宅才有這些配置。
不知道國內(nèi)的建筑師是否值得反思。
▲玄關
日本大多是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房屋,像混泥土的房子不多見。
室內(nèi)的布局采用的是完全毛坯化的設計,很多壁龕和儲物空間在房屋設計之初,就已經(jīng)做好預留。
▲起居室
走出玄關,首先就是起居室的位置,一張桌子和兩個沙發(fā),構(gòu)成了整個公用空間,休息、看書、用餐的地方。
起居空間與內(nèi)部的空間利用下沉式的設計,做了空間分隔。
毛坯墻面和原木的對比,形成一種強烈的詫寂風。
餐廳的一側(cè),在建造之初就預留了窗口,加上簡易的隔板,就可以充當餐邊柜使用,
因為落地窗的原因,起居空間的采光和通風條件比較好。
起居空間與廚房利用預制的混泥土做了簡單的隔斷,粗糙而細膩。
▲廚房
不銹鋼的廚房臺面與毛坯化的墻面形成同樣的色系,墻上掛著簡單的工具,像極了鄉(xiāng)村的生活。
相比較國內(nèi)的”窮裝“風,這才是真的窮裝吧。
廚房對面有冰箱、洗衣機、儲物柜,雖然擁擠,但是卻滿足了日常的所有需求。
▲家居細節(jié)
▲收納設計
我一直很好奇的是,日本的家庭無論幾口人,家里的瓶瓶罐罐,碟子碗筷都是一堆。
這也難怪他們那么注重收納,東西都擺得整整齊齊。
每次吃飯都是擺一桌子的盤盤碟碟。
▲過道
通往過道和臥室的過道,也是利用毛坯的墻體做了分隔。
▲臥室
整個臥室除了床,剩下極小的過道,同樣沒有做墻面的處理,將”窮裝“進行到底。
臥室的一側(cè),做了衣帽間和衣柜的設計。
利用墻體做衣柜的創(chuàng)意,還是讓人眼前一亮的,看看我家一萬多的大衣柜,這要省多少錢。
想剁手。
▲壁龕
利用墻面預留的洞口做了壁龕的設計,充當床頭柜的設計。
看到這里我非常感嘆日本的建筑師。
原來,日本很少有專門的裝飾設計師,建筑師就是室內(nèi)設計師。
在日本大多是自建房,屋主買好地,就找建筑事務所,建筑和裝飾一體化設計,然后交付給屋主。
▲獨立小花園
為了更好地通風和采光,在建筑后面預留了一個小花園,用來養(yǎng)花和晾曬。
在花園一角砌了一個水泥的浴缸,感覺像魚缸。
這種預留出空間的設計,讓我想起來國內(nèi)農(nóng)村的自建房。
基本都是把外墻占到最外沿,甚至連出門的臺階都不預留,然后占用公用的道路。
再然后就形成了各種小胡同。
在花園的一角預留了一個花灑,這個花灑不是洗澡用的,而是用來沖洗地面和澆花的。
▲淋浴房
在花園的一側(cè)就是一個獨立的淋浴房,灰色的地磚和毛坯的墻面,簡直讓我無法形容它的好與壞。
淋浴房內(nèi)單獨預留了門洞,與臥室的衣帽間相同,設計的細節(jié)非常巧妙,動線合理。
不得不給他一個贊。
▲奇特的室內(nèi)頂面設計
從藝術的角度分析,分許這個奇特的頂面設計,才體現(xiàn)了一個建筑師不同之處。
雖然這一套住宅,大多數(shù)中國人不怎么接受,但是仔細品味,里面很有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
我也在反思,它為什么那么受日本大眾的喜愛,可能大多數(shù)原因是因為實用且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