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南開華人醫(yī)院精神心理科--哪個年齡段的人不快樂?
剛剛在知乎看到一個這樣的問題,隨手答了一下。答完以后思緒卻又開始奔涌不停。開始去思考,人為什么會有不快樂這個情緒存在,作為最高級的生物,人類卻一直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19世紀的人類開始去探索情緒、情感、意志、意識,到后期的人格發(fā)掘還有本我、自我、超我的研究,讓情緒和心理這條線逐漸有了明朗的指示。
為什么人會不快樂,因為人類有情感,有意識,有欲望,有道德約束,還有自我權衡,沒有人能夠置身之外,因為我們也是社會性的,注定了要有一部人去從眾,去求全,去不斷磨平本我的棱角,自我也會努力去迎合這個社會的法則,而超我也會偶爾出來告訴你,這不可以,那也不可以,因為他是道德。所以不快樂就這么出現(xiàn)了,不可以說的多輕松,不快樂就會來的多么容易。
每個年齡段的社會角色不同,壓力會不一樣,欲望也有所偏差。有人在童年期是最不快樂的,因為他的原生家庭帶給他很多負面情緒,愛得到太少,關注太少,期望卻像山一樣壓來;有的人在青春期的時候不快樂,因為那個時候他想被尊重想精神獨立,內心卻矛盾不堪,不快樂的原因是我是誰,沒有人告訴;有的人中年的時候最不快樂,那時候的他,上有老下有小,力量卻依舊單薄,不快樂的原因是責任太多,獲得太少;有的人老年最不快樂,知天命的年齡卻也有諸多夢想還在停留,想出去看看,奈何力不從心。
但是快樂的事情又那么多,我們怎么忍心總在尋找不快樂?健康會快樂,心有所屬的時候會快樂,被尊重的時候會快樂,被關注的時候會快樂,有愛人有人愛的時候會快樂,升職加薪會快樂,生兒育女也會快樂,父母健康是快樂,家庭和睦是快樂,有錢花的日子也是快樂的。
孩童時喊一句“媽媽”就會有擁抱,那時候是快樂,青春期的時候,媽媽一句“我理解你”那是快樂,中年時每次回家能夠吃到媽媽做的熱乎的飯菜是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