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叛亂始末
八王之亂后,司馬睿聽從王導建議遷鎮(zhèn)到建康。南遷后王導以“鎮(zhèn)之以靜,群情自安”? ?政策穩(wěn)定政權,他藉由當?shù)孛款櫂s、賀偱為引,進而獲得吳姓世族的擁護。而后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公元316年十一月,晉愍帝在長安被劉漢國大軍劉曜的軍隊俘虜,次年即被毒殺。在王導號召下共同支持司馬睿,使得江南諸州次第歸附,東晉得以偏安。
東晉立國不久,就發(fā)生了王敦叛亂。王敦,字處仲,瑯邪臨沂人,士族出身,王導的從兄,娶晉武帝司馬炎的女兒襄城公主為妻。早年間,王敦任給事黃門侍郎、青州刺史,東海王司馬越掌權時,任揚州刺史?,樼鹜跛抉R睿移鎮(zhèn)建康時,召為軍咨祭酒,后又繼任揚州刺史、都督征討諸軍事。
此后,王敦率軍清滅了江州刺史華軼的叛亂勢力,又率軍鎮(zhèn)壓了荊湘流民起義,立下赫赫戰(zhàn)功,不久
升任鎮(zhèn)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江州刺史,封漢安侯,坐鎮(zhèn)湖北江陵。
當時,東晉的經濟、軍事重心全在荊、揚二州,王敦掌握長江中上游的軍隊,“統(tǒng)轄州郡,貢賦人己,將相官吏多出其門”,因此得以專擅遙控朝政,直接威脅到東晉皇室的利益。時間一長,司馬??删统圆幌闼恢?,經高人指點,他提拔江南本地士族戴淵、劉隗、刁協(xié)等人,用以分割王氏族的權利。
太興三年(320年),司馬睿改任湘州刺史甘卓為梁州刺史,王敦便上疏,要求任命自己的親信從事中郎陳頒擔任湘州刺史,遭到司馬睿委婉拒絕。不久司馬睿派譙王司馬承移鎮(zhèn)湘州,王敦聞訊大怒,上表陳說有小人離間忠臣和皇帝的關系,希望皇帝考慮自己的請求。司馬睿見到奏表后,更加忌憚王敦,一面追加他的榮譽頭銜和待遇,一面任命劉隗為鎮(zhèn)北將軍,戴淵為征西將軍,名義上是為討伐石勒,實則是為防備王敦。
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敦從荊州起兵,以誅劉隗為名進攻建康。司馬睿聞訊大怒,親自披甲率軍出城郊迎敵,一面命劉隗等人率部勤王。王敦的軍隊一路開到石頭城下(建康西邊的軍事要塞),守將周札開城投降。
次后,王敦又先后擊敗戴淵、劉隗、王導、周顗、郭逸和虞潭的勤王部隊,擁兵石頭城,放縱兵土四出劫掠。一時間官民紛紛逃跑避難,只剩下安東將軍劉超領兵與兩名侍中同待奉司馬睿。司馬睿無奈,只得向王教求和。王敦自任丞相、江州牧,進封武昌郡公,又誅殺周顗、戴淵等人?;氐轿洳?,王敦開始遙控朝政。
王敦得勢后,一面在朝中培植黨羽, 一面大肆謀害忠良。堂弟王棱多次勸諫他,卻反而遭到他暗算。不久,司馬睿憂憤而死,由太子司馬紹繼位,是為晉明帝。王敦更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沒幾天就有了代晉而立的心思?;仡^他派人暗示小皇帝,希望能夠移鎮(zhèn)揚州。小皇帝的智商也不低,心領神會,不久下發(fā)詔令,一一照辦。不久又拜授王敦 “加黃鉞、班劍武賁二十人,奏事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太寧二年(324年),王敦患病,部將錢鳳和沈充密謀,準備在他死后再次發(fā)難,顛覆東晉政權。他們勸王敦鏟除司馬睿的心腹,以及朝中一些有名望的人,王敦一一照辦。等到王敦病情加劇,司馬紹派人探向王敦,一面微服到蕪湖察看王敦駐軍的營壘,打算擇機討伐。王敦也看出了苗頭,于是任命心腹溫嶠為丹陽尹,意圖監(jiān)視朝廷的動靜。
沒想到,溫嶠向司馬紹告發(fā)王敦奪位的圖謀,司馬紹斷然下令討伐王敦,并謊稱王敦已死,以激勵士氣。這時候,王敦已病入膏肓,根本無法指揮軍隊,便讓哥哥王含掛帥,發(fā)兵五萬兵,水陸并進,攻打建康。
不久,后中軍司馬曹渾在越城擊敗王含,司馬紹在建康擊敗錢鳳。王敦聞訊急火攻心,一口氣上不來,一命嗚呼了。王敦死前,交代養(yǎng)子王應及心腹羊鑒,說他死后要先置文武百官,再處理后事。王敦死后,王應秘不發(fā)喪,用葦席包裹王敦的尸身,涂上石蠟,埋在屋中。
不久,司馬紹一舉消滅王含的軍隊,平定叛亂。王敦即被起出尸身,擺成長跪的姿勢,戮尸示眾,衣冠當場焚毀。過了很久,王敦的尸首都沒有人敢收葬,最后尚書令郗鑒建議,才讓王敦的家屬收葬。王敦覆亡后,王敦各黨羽都被誅殺,但瑯琊王氏并未被牽連,王導等人反而獲加官晉爵,也算不幸中的萬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