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特殊的皇帝,先后舉行兩次登基大典,這是為何?
一般而言,一位皇帝一生只會舉行一次登基大典,即使是兩次在位的明英宗,也只有一次而已??墒?,清朝卻出現(xiàn)了一位非常特殊的皇帝,他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先后舉行了兩次聲勢浩大的登基典禮,此人就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福臨,即順治帝。那么問題來了,順治帝為何舉行兩次登基典禮呢,這到底有什么特殊目的?

一、順治帝首次登基
1643年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極突然死亡,沒有留下任何遺囑。之后,各方勢力經(jīng)過一番較量,最終將年僅6歲的福臨(皇太極的第九子)推上了皇位。按照規(guī)矩,在舉行即位典禮之前,新皇帝要親自祭拜天地、祖先,不過由于福臨年幼,“遣輔國公篇古恭代”。祭祀的祝文里面寫道:“國家不可無主,爰奉藐躬繼承大統(tǒng),改明年為順治元年”。
祭祀典禮結(jié)束后的第二天,也就是八月二十六日,順治帝在盛京的篤恭殿即皇帝位,攝政王多爾袞、濟爾哈朗率領文武群臣行三跪九叩之禮。之后,順治帝頒布登基詔書,表示要大赦天下。至此,清朝正式迎來了第三位皇帝,但是由于順治帝年幼,所以朝政由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把持,不過有一點是明確的,順治帝已經(jīng)舉行過登基典禮了。

二、順治帝二次即位
1644年三月,關內(nèi)的形勢發(fā)生巨變,李自成進入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統(tǒng)治。同年四月,在吳三桂的“邀請”下,多爾袞率軍入關,并在山海關擊敗了李自成。之后,李自成率領部眾逃離北京。五月初二,多爾袞率軍從朝陽門進入北京,原明朝的官員出城五里迎接。多爾袞“奏請”遷都北京,于是這年八月十二,順治帝帶著文武百官離開了盛京。
九月十九,順治帝抵達北京,從正陽門進入紫禁城。之后,多爾袞率諸王及滿漢文武官員上書請求順治帝“即登大寶,以慰臣民”,于是在這年十月初一,順治帝在北京舉行了第二次登基典禮。這天黎明,順治帝出宮升輦,率領文武百官“親詣南郊,告祭天地”,然后返回紫禁城,坐在皇極門的御座上,接受百官的跪拜。

三、第二次登基深意
順治帝既然已經(jīng)在盛京登基了,為何還在北京登基呢?其實這背后的原因并不復雜。在盛京登基時,清朝還只是一個割據(jù)一方的政權(quán),第二次登基時清朝已經(jīng)入關。清朝的統(tǒng)治者想通過這種方式向天下人表示他們要建立起對全國的統(tǒng)治。正如順治帝在祭天祝文中所說的那樣,“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
多爾袞在入關之初,清朝的統(tǒng)治集團發(fā)生了爭論,阿濟格認為應該劫掠一番,然后返回盛京。對此,多爾袞表示反對,他認為應該以北京為都城,“以圖進取”,“以建萬年不拔之業(yè)”。與此同時,多爾袞還受到身邊漢人大臣范文程以及明朝降官的影響,在他看來這場在北京的登基典禮,正式宣示清朝對全國統(tǒng)治的開始。
參考資料:1.《清實錄》;2.《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