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簡介

再過一個月,瓊瑤將迎來82周歲生日。
然而就在她生日前夕,突然發(fā)布告別信,稱自己真的累了,并決意去尋找生命中最后的樂園,
對于人間事乃至生死,她都已然無所牽掛。

她感慨這三年里,經歷了很多負面的事:生離死別、背叛、栽贓、謊言、抹黑、顛倒是非……
瓊瑤還回顧了曾經煮字療饑,但現在不需要那么拼命了,只想海闊天空,隨心所欲。
在經歷丈夫平鑫濤的離開之后,瓊瑤也開始直面生死。

《肖申克的救贖》里,有這樣一句話:
生命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趕著去死。
如今的瓊瑤就像她信里所寫的:我的人生已經夠豐富了。
所以,她現在要籌劃的是人生如何謝幕。

她的一生,就像她的文字一樣,為愛情而生,詩情縹緲中又縈繞著淡淡的哀愁。
瓊瑤曾借用岳飛的名句來抒懷:“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高山流水,可遇而不可求,瓊瑤的一生,也是毀譽參半。
喜歡她的,說她寫盡了人間情事,文字功底好,詩情畫意,是言情小說泰斗級人物。
不喜歡她的,說她的作品三觀不正。
但這些,都將隨著瓊瑤的告別而化為江湖傳說。

瓊瑤1938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出生書香門第。
她自幼跟隨父母經歷戰(zhàn)亂,輾轉流離。
1944年他們一家在湖南逃亡時,與兩個弟弟走散,父親在驚慌失措中質問瓊瑤:“為什么丟的不是你?”
雖然父母都是知識分子,但依然沒逃脫重男輕女的腐朽思想。
更可悲的是,丟了弟弟后的父母也失去了生的盼望,竟帶著瓊瑤跳河自盡。
當水漸漸漫上脖子時,瓊瑤被嚇壞了,號啕大哭。
父母看見此狀于心不忍,又把她救上來,所幸,后來他們也找回了丟失的兩個弟弟。
這件事對瓊瑤的影響很大,在她后來很多作品中,都有“宿命論”的影子在。

1949年隨家人輾轉臺灣后,父母又生了一個妹妹。
他們把更多精力和時間放在了照顧最小孩子身上,年幼的瓊瑤更覺父母偏心。
加之瓊瑤除了國文,其它功課都一塌糊涂,令高知的父母頭痛不已,覺得她“朽木不可雕也”。
一天, 瓊瑤惴惴不安拿著20分的數學考卷回家,老師再三叮囑家長務必嚴加督導。
害怕至極的瓊瑤磨磨蹭蹭回到家中,看到妹妹在痛哭,爸媽一邊安慰著。
仔細一聽,原來是妹妹考了98分,自覺不滿意,所以痛哭流涕。
母親嘆了口氣:哎,你妹妹太要強了!
瓊瑤頓時覺得無地自容,羞愧窘迫之下,回到房間寫好了遺書:
親愛的母親,我抱歉來到了這個世界,不能帶給你驕傲,只能帶給你煩惱。但是,我卻無力改善我自己,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所以,母親,讓這個不夠好的我,從此消失吧!
找到家中存有的安眠藥,一吞而下。
還好父母發(fā)現及時,她被搶救回來。

如果第一次自殺是被動的,那這一次的自殺完全是主動,而她那時,還是不滿18歲的少女啊。
似乎只有在文字里,瓊瑤才能找到自己,才能讓她快樂。
她9歲便在《大公報》發(fā)表了第一篇小說《可憐的小青》,16歲便創(chuàng)作了小說《云影》。
只可惜,這樣的才華并未得到父母的認可與關注。

直到國中,她才遇見第一位支持她創(chuàng)作的人。
那人便是她的語文老師,蔣仁,已經43歲。
試想,一個長期缺乏愛又滿懷羅曼蒂克想法的女孩,遇見一位關心鼓勵她的男子,會怎樣?
不知不覺當中,瓊瑤把對老師的崇拜慢慢變成了喜歡。
“師生戀”這種事情,在當時保守淳樸的民風下,簡直就是大逆不道。
瓊瑤的母親因此鬧到了學校,引起了軒然大波,老師還被開除了。
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和流言,以及傷心欲絕之下,瓊瑤又一次自殺,但這回父母早有防范,所以她又活了下來。
后來,瓊瑤的成名作《窗外》,寫的就是這段悲愴又不堪回首的經歷,里面那個可惡的母親原型就是她的媽媽。

瓊瑤說:
“那次戀愛幾乎毀了我,又重新創(chuàng)造了我。我開始明白生命中有許許多多遭遇是你必須去面對、去體驗的?!?/span>
后來,接連兩年高考失利后,瓊瑤最終決定放棄繼續(xù)念書,開始專心寫作。
有句話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瓊瑤一生都奉行“愛情至上”,又如此渴望得到愛情,不得不說,與從小的缺愛有很大關系。
不僅如此,由于受家庭氛圍影響,她自小熟讀詩書,所以,是一個很詩情畫意又浪漫的人。
這些東西,都成了她日后創(chuàng)作的基調。

也許沒有這樣的經歷,她也寫不了如此讓人感同身受的文字,賺取了很多人的眼淚。
也希望她的晚年能夠如她所愿,海闊天空任她行,隨心所欲的去寫、去玩、去過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