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鷹利劍】美國90mm火炮及其載體與鋼鐵洪流的甲彈對抗
作者:@M26潘興重型坦克
(批注:本文中所有的“擊穿”“免疫”,若未特殊標注,則均為BLN+V50標準)
1945年,歐洲戰(zhàn)場即將勝利之時,一批又一批新式彈藥被送往法德邊境。
這批彈藥是遲來的禮物,也是對德國西線裝甲部隊的最后審判。



在1944年,針對黑豹等坦克對76和90老彈藥的較好抗性,美國開始了90mm穿甲彈的改進工作。M82早期型通過加發(fā)射藥,初速提高至2800fps,成為M82后期型;截尖彈T33的出現(xiàn)(T33相關(guān)信息見CV7167647,CV12715761,CV15015574),使得90mm M3具備了1300碼擊穿黑豹首上的能力(見下圖);同時,8磅彈芯的HVAP—T30E16也從1945年1月開始進行量產(chǎn),在1945年一年內(nèi)生產(chǎn)了43000發(fā)。


三種新式穿甲彈徹底取代了曾經(jīng)的兩種標配穿甲彈(那二位徹底退休了,其中M77后來成為訓(xùn)練彈)。90mm M3和M3A1發(fā)射M82后期型和T33初速2800fps,發(fā)射T30E16初速3350fps。
此時的美國已經(jīng)有了新一代90的方案(老90換彈藥的同時還在想新90的屑米佬),例如T15E1(2)和T54,這兩款火炮發(fā)射T43初速可達3200fps,發(fā)射T44初速可達3750fps。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這兩門火炮的進一步研發(fā)都被叫停(或許是因為德國裝甲部隊的威脅被消除)。
但是,M3和M3A1畢竟是有極限的。隨著“鐵幕的降臨”,美國開始了和蘇聯(lián)的甲彈對抗。美國為了在甲彈對抗中占有優(yōu)勢,在推進M47等坦克研制的同時,也開始了90mm火炮及其炮彈的改進工作。
盡管英國人曾向美國推銷20PDR,美國也最終選擇在M3A1基礎(chǔ)上開發(fā)新一代90。通過加膛壓(膛壓從M3A1的38000psi猛增至T119的47000psi)的方式,美國開發(fā)出新一代90mm火炮—T119。T119E1被定型為M36,并被安裝在M47上。不久后,輕量化的新90—T139問世,并被定型為M41,安裝在M48上。M36,M41等火炮發(fā)射M318(即T33E7,不過T33也被稱作M318。T33和T33E7攻擊大傾角效果基本相當)初速為3000fps,發(fā)射M332初速為4100fps(也有數(shù)據(jù)為4050fps,實際上美軍不同的文檔里有時初速數(shù)據(jù)會有幾十fps左右的差異,是正常現(xiàn)象)。
90mm炮彈的改進工作在1951年左右取得了重大進展。1950年開始研發(fā)的HEATFS—T108,終于在51年修成正果,并被配發(fā)到各種90上。

雖然文檔里沒直說,但是不難推出M3和M3A1也裝備了T108。M26和M46很可能還帶著T108上了朝鮮戰(zhàn)場。
具體推導(dǎo)過程(大家可以下翻跳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T108破甲彈是專門給90mm M3系列研制的。1951年5月起,T119等新90已經(jīng)能得到T108(當然這可能只是實驗性少量配發(fā))。M3(A1)也很可能得到了T108,因為這彈本來就是給M3系列研制的,同時通過美國1951年10月的彈藥編目可以看出來M3/M3A1完全能夠發(fā)射T108,結(jié)合T108的配發(fā)和研制目的(就是研制給M3的),不難看出M3(A1)也是配發(fā)對象之一,在51年就得到了T108。


那么作為90毫米火炮的第一代HEATFS,T108系列(包括M348,即T108E40)實力如何?

美國對T108E45進行過測試,最終composition B版T108E45(實際上M348和M348A1兩種量產(chǎn)型使用的都是composition B)得出的平均破深是13.75in。

而這張圖中所標的T108系列破深是12in。目前能找到的一手數(shù)據(jù)中只有12in和13.75in這兩種數(shù)據(jù)(歡迎大家補充),一高一低。而這兩種數(shù)據(jù)的差值,即1.75in,(如果)作為動靜破差值十分合理,不算太大也不算太小。很顯然,13.75in為靜破數(shù)據(jù),12in為動破數(shù)據(jù)。

雖說M348擁有對于51年來說極強的反甲能力,但是作為早期HEATFS,客觀上M348也擁有一些問題,例如尾翼易損、遠距離精度較差,可以看出成熟度并不是特別高。
美國也對次口徑彈進行了改進。老式M304被M332替換。這個M332,可以說是美國的末代HVAP(同時90也有APDS方案—T137,穿深略勝M332,但最終沒有配發(fā))。1951年的彈藥編目中可以看到“M332”,說明此時M332已經(jīng)定型。


M332(T67E7),相較于M304(T30E16),極大提升了初速的同時改善了對大傾角的性能。

3900fps初速的M332(A1),1000碼的0度,30度,55度,60度穿深分別為11.6in,9.3in,3.6in,3.1in。注意,這里的初速是3900fps,即M3(A1)發(fā)射M332的初速,而不是M36、M41發(fā)射M332的4100fps。這張圖的標準從穿深來看至少為BLN,很有可能更嚴。
總的來說,經(jīng)過雙管齊下(炮、彈)的改進,美國90的火力已經(jīng)得到了飛躍式提升?,F(xiàn)在的M36/M41,除了截尖彈M318(即T33E7,不過T33也被稱作M318。T33和T33E7攻擊大傾角性能基本相當。),還有12in動破的M348,末代HVAP—M332。它已經(jīng)準備好和蘇聯(lián)裝甲部隊一較高下了。
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巴頓系列逐漸興起的同時,T-54也在逐步走向成熟。50年代初成熟的T-54,和1953年定型的M48,命中注定成為一對死對頭。T-54甲彈對抗M48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我今天稍稍談一下。
首先,這兩種坦克的甲彈對抗,必須根據(jù)不同時期的彈藥配置分時期來談。我們先來看50年代的甲彈對抗。
50年代初,90配發(fā)了T108(M348)和M332,蘇聯(lián)100也配發(fā)了BR-412D。
BR-412D作為蘇聯(lián)100的最新彈藥,從蘇聯(lián)穿深表上來看具有遠勝BR-412和BR-412B的垂直和小傾角穿深。

然而這只是412D的一面,其彈道性能的另一面很殘酷:大傾角穿深稀爛。

上圖的標準疑似為BLP,不過無所謂了。不管是BLP還是BLN,按照這張圖,412D在0距離只能擊穿75-85左右的60度RHA。所以說無論這圖的標準是BLP還是BLN,412D都不可能擊穿M48首上。
同時,按照英國測試BR-412D打靶英國RHA(標準為BLP),BR-412D在0距離只能擊穿83/60的RHA(注意這標準還是BLP,而不是BLN),而M48首上為110/60的CHA。
結(jié)合上面的兩份資料,不難看出,BR-412D在BLN標準下即使0距離也不可能擊穿M48首上(甚至BLP標準下都不行)。
這時候大家很可能立刻想到一向?qū)Υ髢A角有優(yōu)良效果的平頭彈。那么我們就來看看BR-412B情況如何。

圖為BLP標準下,BR-412B打靶美國CHA。不難看出,擊穿110/60的BLP存速約為2950fps,而這一存速已經(jīng)超過了D-10T發(fā)射BR-412B的初速895mps。BLP都無法擊穿,何況BLN。
不難看出,M48首上對D-10T的防護效果很好,0距離免疫D-10T。
但是,M48首下的防護效果不甚理想。M48首下從4in漸變至2.4in,角度53度。這樣的防護可以被BR-412B遠距離輕松擊穿,BR-412D雖然難以擊穿4in/53,但也能輕松擊穿更弱的區(qū)域。
然后我們來看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D-10T攻擊M48炮塔。
M48炮塔紙面數(shù)據(jù)是LOS178控制不變,這種炮塔構(gòu)型在不少部位都有一定的傾角加成。毫無疑問,BR-412B是攻擊M48炮塔的最好彈種。
根據(jù)英國測試M60炮塔(M60炮塔防護和M48基本一樣,都是控制LOS178),我做了幾幅直觀的正對情況下的412B擊穿距離圖(換算初速后,標準我由BLP大致?lián)Q算成了BLN,我是按照對D-10T樂觀的情況換算的)。




相較于首上,M48(M60)炮塔對BR-412B的抗性明顯差得多。然而,在這種情況下,412B也只能做到在1000米內(nèi)擊穿大部分區(qū)域,有些區(qū)域仍然無法擊穿(能在1000米外擊穿的區(qū)域面積很?。?。但是M48的炮塔構(gòu)型,導(dǎo)致其在“歪頭”時防護力較差。這個在這里不細討論(畢竟咱們是考慮正對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英國測試M60。
我剛剛討論的是BR-412B和BR-412D打擊M48效果,大家別忘了D-10T還有個尖頭AP—BR-412,這位全角度穿深都不如BR-412B,特別是大傾角穿深,被412B甩出八條街。BR-412完全不可能擊穿M48首上,打擊M48炮塔也有些困難,只能嘗試攻擊首下較弱的部分。
然后我們來看看M48攻擊T-54效果如何。
1945年的神彈T33(M318),如今見到T-54也只有嘆息。T-54的100/60 RHA首上是3000fps的M318此生難以撼動的鐵壁:

T33在3079fps存速下對BHN280的4in/60 RHA出了BLP。BLA和BLP的差距一般不超過100fps(美國官方說法),T33在0距離應(yīng)該可以對T-54首上出BLA。但是,BLN是絕無可能的。
同時,T-54的炮塔也會使M318終生難忘:

3000fps的M318很難擊穿T-54炮塔。但是它也并非全無機會,畢竟T-54炮塔上有一些開口,容易觸發(fā)邊緣效應(yīng)。當然,這種投影很小的弱點區(qū)討論起來意義不大。
但是,M318仍然可以嘗試攻擊T-54那100/55的首下。

存速2800fps的T33能夠?qū)?.8in/55的RHA出BLN。按此推導(dǎo),3000fps的M318完全可以幾百米擊穿T-54首下。
總的來說,T-54正面對M318抗性很好。但是,對M332呢?
剛剛我發(fā)過了3900fps的M332各角度穿深,現(xiàn)在發(fā)一下4100fps的:

當然了,這圖沒有寫標準,嚴謹度相對低一點。不放心的朋友可以再看一下這張圖:

3900fps初速的M332,1000碼3.1in/60,2000碼2.3in/60??梢钥闯?,3900fps初速的M332,0距離60度穿深便已接近4in。4100fps初速的M332,近距離擊穿4in/60完全不是問題。
不難看出,M332可以近距離擊穿T-54首上。至于T-54首下,0距離穿深不夠直觀,我們來看一下這個:


M332的前身T67(注意,T67和M332彈道性能有一些差別,M332或許更強一些??梢詮?0度那里看出來:3900fps的M332千碼3.1in/60,而4050fps的T67千碼居然只有3.2in/60),在初速為4050fps時千碼4in/55。不難看出,M36、M41發(fā)射M332完全可以在1000碼外擊穿T-54首下。

對于T-54炮塔,M332也可以擊穿較為靠近中心的、角度和LOS較小的一部分區(qū)域。這部分區(qū)域的投影面積并不算小,大致(注意是大致)呈矩形。當然了,這部分區(qū)域內(nèi)不同部位的擊穿距離也不一樣。角度越大,LOS越大,擊穿距離越近。
可以看出,T-54對M332的抗性并不算特別強。
最后我們來看一位不可忽視的重量級:M348。
M348擁有12in動破,完全可以輕輕松松在任意距離擊穿T-54的首上和首下。對于炮塔,除去較為邊緣的大角度區(qū)(LOS太高),M348都可以輕松擊穿。
我上文中說過M348精度遠距離較差,確實如此。2000碼M348靜對靜打7.5in(190.5毫米)*7.5in的靶子命中率只有30%。但是1000碼同條件下M348命中率92%??梢钥闯?,雖然遠距離M348精度無法保證,但是1000碼還是完全沒問題的。
也就是說,考慮尾破的情況下,T-54對50年代的90mm M36、M41毫無抗性。畢竟M48坦克兵并不傻,他們清楚自己該用什么彈種對敵。實戰(zhàn)(越戰(zhàn))中,M48打擊T-54所用彈種基本都是尾破。
50年代,如果不考慮尾破(當然實戰(zhàn)不可能),M48和T-54對彼此的打擊效果基本相當。但是在考慮尾破,也就是實戰(zhàn)的情況下,M48明顯占有優(yōu)勢(50年代T-54尚未配發(fā)尾破)。
說完了50年代的甲彈對抗,我們再來看看90和100彈藥的后續(xù)改進。
50年代末,美國開始了對90mm HEATFS的改進,改善了M348的各項問題。第二代90mm尾破—T300就此誕生。T300E59被定型為M431。
M431相較于M348,采用了新式桿型構(gòu)型,提升了破深。


M431同時大大提升了精度,補足了M348最大的缺點—遠距離精度較差。
M431在越南戰(zhàn)爭中成為M48打擊T-54最主要的彈種(從戰(zhàn)例來看美國坦克兵打T-54基本都是使用M431)。在為數(shù)不多的幾場M48 VS T-54的越南坦克戰(zhàn)中,出現(xiàn)了M48超遠距離(2500-3000米)殲敵、自身無損的戰(zhàn)例(這樣的戰(zhàn)例還不止一次,可以說是當時相對普遍的情況)。而這,都是M431的功勞(注意,這里M48是南越士兵開的,不存在美國士兵經(jīng)驗豐富導(dǎo)致戰(zhàn)績好這回事)。


60年代初,蘇聯(lián)也為100毫米火炮研發(fā)了BK-5破甲彈。60年代中后期,BM8脫殼穿甲彈也研發(fā)成功(但是對于T-54打M48意義不大,畢竟BK-5已經(jīng)能任意距離隨便打M48了。此時T-54也不再是蘇聯(lián)甲彈對抗的前鋒了)。
此時(60年代)的T-54和M48,由于雙方都擁有尾破,可以說是遠距離互穿,甲彈對抗上基本處于均勢。
等到60年代末—70年代,T-54和M48都逐漸離開了美蘇甲彈對抗第一線。然而它們激烈的甲彈對抗,作為美蘇冷戰(zhàn)的見證,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