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留學 | 日本大學 雕塑系 大槻孝之教授
今天我們致遠藝研給大家介紹的教授,是擔任日本大學藝術學部雕塑系的教授——大槻孝之。

大槻孝之
1957(昭和32)年出生于茨城縣的雕刻家,1979(昭和54)年日本大學藝術系美術學科畢業(yè)?,F(xiàn)在在該學科擔任教授的同時,在日本各地舉辦個人展覽和小組展。日本書法家聯(lián)盟會員。
參展/獲獎經歷:
●?1981年ルナミ畫廊(東京)
●?1984年1991年安田火災美術財團獎勵賞展(東鄉(xiāng)青兒美術館)
●?1986、1990、1997年 愛宕山畫廊(東京京)
●?1989年現(xiàn)代茨城的美術展(茨城近代美術館)
●?1997、1999、2003年第2回雨拉之里和雕刻(茨城縣大和村)
●?2000年雕塑家們的石版展”(畫廊OM,橫濱)
●?2004年畫廊GAN(東京)
●?2005年NEW HEAVY展? CUP HOUSE?(神戸)
●?2005年筑波美術展-行走坐標”(筑波市)
●?2006年雨引之里與雕刻2006”(茨城縣櫻川市)
●?2006年越后妻有藝術三年展,參加蛻變之家的制作”(新瀉縣十日町)
●?2007年?第22回現(xiàn)代日本彫刻展‘07?(宇部市野外彫刻美術館)
●?2007年 ?Art Session TUKUBA2007展 磁場-地場?(つくば市)
●?2007年個展-等待漲潮”金屬藝術博物館光之谷
研究內容:
主要以鐵為原材料,用鐵鋼等方法制作意識到空間的雕刻。

這是大槻教授自2011年11月發(fā)表以水為主題的作品。大槻教授說:“這次的創(chuàng)作主題是水。鐵和水都在我身邊,可能是因為它的潛力而觸發(fā)了我自己?!笔堑模F是一種有血有肉的溫暖,能感受到熱量的物質。它從大地上被創(chuàng)造出來,一邊氧化一邊又返回大地的過程也是藝術的一部分。水是生命本身的形象。它總是改變成個體,液體,氣體等不同的狀態(tài),并在空間中循環(huán)“?!拌F的冶煉要用很多水。
鐵和水兩種不同時間的東西相遇,產生作用的形式。將鐵在高溫下加熱驟冷后,表面會收縮,形成平緩的三次曲面。用造船的技術--營鐵這一方法發(fā)揮鐵的屬性,近幾年來一直在創(chuàng)作這樣的作品。

鐵礦石在千百度高的溫度下冶煉并加工成工業(yè)產品的鐵,通過再次加熱和水,像是回過氣來之后動了起來,展現(xiàn)出生物般的“表情”。就像和鐵面對面對話一樣,努力喚醒鐵的記憶,回到鐵本來的樣子。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同時,也是一次開放自己,探索創(chuàng)造之源的嘗試。
那日本大學要怎么考呢?
日本大學的考學還有點特殊的。日本大學的事前面談是必須的。

在面談結束之后,根據(jù)學校的審查,如果通過,你會收到學校發(fā)來的一個讓你去參加正式考試的郵件和讓你去參加考試的一個許可單。考試的那天要帶過去。
所以,如果錯過了事前面談是不能考試的。要考日本大學的朋友一定要注意事前面談的申請時間。

關于要提交的書類,學校有自己的官方文件格式,需要我們自己下載并填寫。

關于出愿資格,日本大學對日語成績沒有要求。入學審查的申請截止日期也要注意,留學生可以參加外國人留學生入學試驗和一般入學試驗。
最后,祝所有考生都可以逢考必過,順利上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