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代酷睿i7-12700K首測,恭迎龍王回歸,重回性能巔峰

intel全新一代處理器,12代酷睿終于發(fā)布了,相較于前幾代小碎步式的升級,Alder Lake(榿木湖)跨出的這一步,怕是把褲子都拉破了。
12代酷睿升級了什么?
12代酷睿相較于前幾代升級點主要來自2個方面:
制程上的提升
和架構上的變化
首先是制程上

12代酷睿沒有沿用經(jīng)典的14nm制程,而使用了全新的10nm制程,MTr/mm2(同一平面下的晶體管密度)達到了100億,相比上一代翻了大概2.5倍。這個晶體管密度理論上是比TSMC 1代的7nm工藝更高的,不過因為臺積電的7nm工藝已經(jīng)升級過一次了,比如AMD 去年發(fā)布的Ryzen 5000,使用的就是臺積電二代的7nm 制程,晶體管密度為 110MTr/mm2,相比intel 10nm工藝密度還是要更高一點的。

雖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不至于像14nm時期那么夸張了,intel也制定了追趕計劃,又是改名又是發(fā)PPT,計劃在5年內(nèi),也就是20A制程推出的時候,全面超越競爭對手。期待5年之后,我們能夠恭迎龍王回歸吧。
然后是架構方面
最大的變化就是引入了混合架構設計,每顆處理器內(nèi)都包含了2種核心,分別是:
代表高性能的大核心P核(Performance-Core)
以及效能小核心E核(Efficiency-Core)
值得注意的是12代酷睿的大小核設計,和手機芯片的大小核思路完全不一樣啊,手機芯片的大小核設計主要是為了省電:大核心工作小核心就歇著了,小核心工作大核心就歇著。

而十二代酷睿的大小核是協(xié)同工作的,E核給P核打雜,處理那些繁雜且低負載的后臺線程,讓P核能夠更加專注的運行高負載的前臺任務。這個設計難度比手機上的大小核要復雜很多,非常考驗資源的分配和調(diào)度能力,為此intel還在處理器的內(nèi)部集成了一個控制器,專門干這個事。

值得一提的是,E核是我們比較熟悉的Atom架構的升級版,而P核則使用了全新的Golden Cove微架構,盡管在設計思路上與過去幾年的微架構一脈相承,但因為英特爾對Golden Cove的基本結構進行了大規(guī)模改造,以至于在能效上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偷跑放出的單核成績讓我一度以為是Fake News,直到親自跑了一下,才感受到它的恐怖。intel未來好幾代的P核設計都會在建立在Golden Cove的基礎之上,重要程度不亞于當年的Skylake。

搞清楚12代酷睿的大小核設計之后,可以大致的了解到,12代酷睿的性能提升主要來自大核心P核,尤其是單核性能。我們再來看首發(fā)的6款CPU:i7只比i9之少了4個小核心,大核心數(shù)量一樣,i5則是相比i7砍掉了2個大核心,小核心數(shù)量一致。所以理論上,i7和i9之間的單核性能差距并不會很大,而游戲更多依賴CPU的單核成績。考慮到他們之間的價格差,對于游戲玩家來說,如果不想超頻的話,我覺得這次性價比最高的應該是這款i7-12700K,。

所以本次測試我們以這顆i7-12700K為例,一窺12代酷睿的性能吧。
測試平臺
不過,在測試開始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本次測試的平臺,順便聊聊Z690和其他擴展方面的升級吧。
微星MPG Z690 CARBON WIFI暗黑

主板方面使用的是微星Z690暗黑,隸屬MPG系列,也是目前MPG里規(guī)格最豪華的一款。對比上一代的Z590暗黑,雖然價格提升了不少,相對的整體規(guī)格和顏值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左側的RGB龍魂散熱裝甲之下,是夸張的20相供電:18(vcore)+1+1相。供電接口為8pin+8pin。是目前MPG系列里最強的,用來帶i7-12700K毫無問題。PMW主控芯片為瑞薩Renesas RAA229131,這款PMW主控太新了,以至于都找不到相關的資料。一體化Dr.Mos設計,型號為RAA220075,具備75A電流的輸出能力。

PCIe的規(guī)格也是本次升級的重點,全新的PCIe 5.0規(guī)格,處理器原生支持16 條 PCIe 5.0 通道,此外還有 4 條 PCIe 4.0 通道用于連接固態(tài)硬盤或者傲騰內(nèi)存。這塊主板配備3條PCI-E插槽,其中最靠近CPU的是PCIe 5.0×16,第二根為PCIe 5.0×8,沒有金屬護甲的則是PCIe 3.0×4規(guī)格。

我選擇這款主板,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在其裝甲之下,藏著5個M.2接口,而且這5個M.2接口都是支持PCIe4.0,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最下方的2條M.2接口不僅可以支持PCIe 4.0,還可以同時支持SATA協(xié)議,不過這樣插,會讓2個SATA接口失效。不過無所謂了,有這么多M.2接口了,還接個鬼的SATA。

I/O接口方面,主板一共提供了10個USB接口:4* USB 2.0、2* USB 3.2Gen1、3* USB 3.2Gen2 10Gbps Type-A以及1* USB3.2 Gen2x2 20Gbps Type-C。視頻接口的規(guī)格為:DP 1.4和HMDI 2.1。網(wǎng)絡規(guī)格方面則是AX210 Wi-Fi 6E無線搭配2.5Gbps有線的組合。

最后說一下內(nèi)存規(guī)格,雖然12代酷睿同時支持DDR5和DDR4內(nèi)存,但是主板上只能有一個規(guī)格,因為DDR5和DDR4的針腳是不一樣的。一般支持DDR4的主板都會在主板名后面加一個“-D4”以示區(qū)分,我們這款微星MPG Z690 CARBON WIFI暗黑相對較高,所以很自然配備的是DDR5規(guī)格,最高容量支持128G,最大頻率可以達6400+(OC)MHz。
七彩虹戰(zhàn)斧BattleAX DDR5-4800內(nèi)存

聊完主板的內(nèi)存規(guī)格,我們來說說這次使用的內(nèi)存,七彩虹戰(zhàn)斧BattleAX DDR5-4800內(nèi)存。雖然是無光設計,但是因為馬甲為純黑色,所以插在同色調(diào)的主板上,也不會顯得很突兀。是眾多首發(fā)DDR5內(nèi)存里性價比比較高的產(chǎn)品了。

因為我拿到產(chǎn)品的時間比較早,所以產(chǎn)品暫時還沒有外包和貼標,所以這里給大家多一嘴參數(shù):DDR5-4800 40-40-40-77,運行電壓1.1V,單條容量16GB。1.1V屬于DDR5的常規(guī)電壓,超頻內(nèi)存多為1.25V。

目前即便是最新版的臺風軟件,也無法讀取DDR5內(nèi)存的信息,所以這里只能用CPU-Z來看一下??梢钥吹竭@對戰(zhàn)斧內(nèi)存使用的是鎂光的DPC16G480OD5N8顆粒,因為DDR5目前能用的顆粒非常少,其實很多XMP超頻內(nèi)存也是用的是個顆粒。鑒于這款內(nèi)存沒有使用XMP,所以定價估計不會太高,想要手動超頻的朋友可以考慮入手這款內(nèi)存,性價比應該不錯。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可以看到,我雖然只插了2條內(nèi)存,但是此時的通道數(shù)卻顯示的是4通道。那是因為DDR4內(nèi)存只有一條64Bit通道傳數(shù)據(jù),雙通道為2 x 64bits,而DDR5則進一步把通道拆分為2條32Bits,從而達到1條內(nèi)存實現(xiàn)雙通的效果,單內(nèi)存雙通道能夠讓內(nèi)存運行時更加快速,獲取信號更加快捷。所以在DDR5時代,不用糾結雙數(shù)內(nèi)存的問題了。
微星 寒霜K360水冷

intel在12代酷睿引入了全新的睿頻技術:最大加速功耗(Maximum Turbo Power),類似之前的PL2狀態(tài),但是這次在散熱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長時間持續(xù)保持了,所以你可以看到這一代6款帶K的處理器的默認功耗都是一樣的,區(qū)別就在于這個最大加速功耗(Maximum Turbo Power)上。所以平臺的散熱能力,會對性能帶來很大的影響,建議帶K的CPU盡量使用水冷。


我使用的是這款微星 寒霜K360水冷,用來壓i7-12700K是毫無壓力的,我測試期間一直都是用是它,全程運行的非常安靜,具體的拷機測試,放在后面的測試環(huán)節(jié),這里聊一下款水冷2個我非常喜歡的小細節(jié)。

你可以看到水冷的冷頭非常大,那是因為冷頭內(nèi)塞了一個60mm 的小風扇,它可以幫助主板周圍的供電模組和內(nèi)存降溫,有利于降低平臺整體溫度。

其次就是水冷上的這個2.4英寸的可定制化 LCD屏幕,它能夠顯示多種圖像,包括系統(tǒng)硬件信息,自定義圖像和系統(tǒng)時種等,可玩性還是蠻高的。
海盜船CX750F RGB 750W

電源方面因為這次測試沒有裝顯卡,所以對供電要求不大,有個合規(guī)足瓦的電源就行了,使用的是美商海盜船CX750F RGB 750W 全模組電源。這次用綽綽有余了,后面加3080Ti都是沒有問題的。

80PLUS銅牌認證,最高轉(zhuǎn)換效率88%,日系電容,5年質(zhì)保。750w的容量非常足,未來升級i9也完全夠用了。主要看中它帶個燈,而且它有獨立的燈光控制接口,可以單獨控制風扇燈光,這次使用的微星MPG Z690 CARBON WIFI暗黑的主板上剛好有一個能夠兼容海盜船燈光系統(tǒng)的接針,可以把這顆電源串接起來讓主板一起控制。
酷冷至尊飛翼MF700

這次為了測試12代酷睿,我還特意入了一臺酷冷至尊飛翼MF700,因為我經(jīng)常需要測試硬件,這種開放平臺相比機箱優(yōu)勢明顯,從最小的ITX版型,到EATX再或者EEB規(guī)格的服務器主板都松安裝。最多可以支持安裝3個360MM規(guī)格冷排,整體有著非常高的擴展能力。

可以立放可以平躺,安裝起來非常的方便。而且平躺放置還能把平臺抬起一段高度,再也不用彎腰裝機了,拯救職業(yè)病。

機箱模塊均采用厚實的板材通過CNC工藝打造,表面采用黑色涂裝工藝處理,手感、質(zhì)感表現(xiàn)都很出色。并且較多的鏤空設計能夠有效減重,倒騰起來不會太累。立起來觀賞性非常不錯,這個開放平臺應該經(jīng)常會和大家見面了。
性能測試
廢話不多說直接上圖。
CPU-Z


可以看到12700K的CPU-Z成績,單核錘爆了AMD全家,多核心成績小負于同價位的5900X。
CineBench

CineBench R15情況與上面CPU-Z基本一致,單線程優(yōu)勢明顯。

CineBench R20的測試的差距則相對更大,不論是單核還是多核成績都超過了同價位的5900X不少。
AIDA64 Cache & Memory Benchmark

DDR5因為剛剛處在起步階段,現(xiàn)階段價格和時序還是有點高了,雖然頻率的紅利能夠帶來大幅度的帶寬提升,但是相對的延遲也被拔高了不少。對于現(xiàn)階段而言,我覺得最佳的搭配可能是高頻的D4內(nèi)存吧。

然后是
PCMark 10 Extended一個涵蓋非常廣泛的測試項目。它提供供了各類常見的工作任務,是對系統(tǒng)性能最完整的評估。i7-12700K在沒有顯卡的情況下得分4726。把前代i9吊著錘。。。對各項目得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開放大看。
V-Ray 5.0

V-Ray 5.0的得分為14547,我記得11900K的得分好像才只有12500左右,感覺i5都能把上代i9吊著錘了。
3DMark

突然發(fā)現(xiàn)3DMark里也多了一個CPU跑分的功能: CPU PROFILE,趕緊試了下。
核顯測試

最后是大家容易忽視的核顯性能了,12代酷睿集成的依舊采用的是英特爾最新的Xe顯卡,型號為HD770,是11代酷睿HD750的升級版。這一代比較奇怪的是intel沒有標注集顯的頻率,已知的頻率是12700K為1500MHz,12900K為1550MHz,12600K的型號暫時不知道。



從測試成績來看,新一代的HD770相比十一代酷睿的HD750,性能提升大約在20~25%之間,可能是換上了DDR5的原因吧~


不過實際游戲性能還是比較一般吧,不知道是不是和測試版驅(qū)動有關系?!队澜贌o間》全低特效,1080P下成績?yōu)?27FPS左右,720P下則能跑到 45FPS左右。Ryzen 5600G搭配DDR-4000的內(nèi)存,在720P下可是能跑到58FPS左右的。Xe核顯的游戲性能仍有待提高。

既然核顯還是有點拉,為啥我還要特意說它呢?那是因為其實這個核顯被大家嚴重低估了,它在
視頻方面性能卻意外強勁,可以硬解8K1 0bit422 HEVC/H.265視頻,而目前AMD或是nvidia的任何顯卡,雖然能夠做到流暢硬解10bit 420 HEVC/H.265格式,但是對于10bit 422 HEVC/H.265格式仍然無法做到很好的支持。因為首發(fā)測試時間比較短,所以還沒有完成測試,后面會一出一期專題視頻來和各位聊這個,想要了解的朋友歡迎先關注一波。
游戲測試
游戲部分使用了一張RX 6800XT顯卡,順便對比了一下另外幾款CPU的性能。



i7-
12700K 雖然相比5900X 少了4個線程,但是因為游戲?qū)τ趩魏诵男阅艿囊蕾嚂笠恍?,在新架構的加持?2700K游戲性能可以說完全超越了5900X,尤其是對于那些對CPU依賴更大的游戲,二者之間的性能差距能有25%左右。更別提上代的11900K了,我估計11900K連12代i5都打不過。
溫度測試

10nm的工藝紅利,讓12代酷睿的溫度,相比前幾代好了很多,室溫24℃,使用AIDA拷機,溫溫度基本在66℃左右。
最后

12代酷睿在新工藝,新架構的紅利之下,性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再次回到了單核性能之王的寶座上。不僅如此,12代酷睿的上市價格還非常良心,相比同級的AMD處理,反而更便宜了,這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不過對于12代酷睿如此巨大幅度的升級,想升級的朋友應該還是喜憂參半的,畢竟現(xiàn)在Z690和DDR5的價格仍然不菲,還是希望DDR5的價格快些下降,B660早日上市,大家盡早換上新平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