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史 與子同袍》——僭越稱王
這集咱們說楚國熊通僭越稱王的故事。 自周平王東遷,王室衰微。 南方江漢流域有一個諸侯國,叫楚國,羋姓熊氏。楚國原本是個彈丸小國,到后來,一步步發(fā)展壯大,崛起為一方強國。 周桓王年間,楚國的國君名叫熊通,是歷史上“春秋三小霸”之一。 熊通一看,周桓王連鄭國都打不過,知道新時代來臨了。于是,楚國公開兼并其他小諸侯國,不再滿足于偏安一隅,這就是耗子抗槍——生了打貓的心了。也不怪楚國有這個心,都是同行們的襯托,誰叫小諸侯國們不爭氣呢。 當時江漢流域,有十幾個小諸侯國,隨、黃、巴、庸、濮、鄧等等,因為都是姬姓諸侯,統(tǒng)稱“漢上諸姬”。其中以隨國最強,位居諸國之首。 雖然隨國和楚國毗鄰,但是素?zé)o來往,楚國主動湊上來,拉關(guān)系套近乎,請求結(jié)盟。隨國不明白楚國葫蘆里賣的什么藥,爽快地答應(yīng)下來,而后互相派遣使者進行友好訪問。隨侯派遣大夫少師到楚國去,順便查看楚國的虛實強弱。 楚國令尹(丞相)斗伯比建議熊通,掩蓋真相,隱藏精銳,讓少師只看到虛假表面。這樣做,目的只有一個,迷惑少師的眼睛,助長他的驕狂。(《左傳》: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 楚國一方面展示富有,金帛魚米數(shù)不勝數(shù);另一方面故意示弱,甲士馬匹羸弱不堪。少師上當了,回頭報告隨侯,說楚國貌似強大,其實不堪一擊。少師哪里知道,楚國的“請和”和“示弱”,都是在誘敵上鉤。 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年)夏,楚國遍告漢東諸侯,要在沈鹿(湖北鐘祥)舉行會盟。會盟之日,其他諸侯小國都到了,唯獨隨國沒有來,這就給了楚國攻打他的理由。 熊通率領(lǐng)大軍攻隨,質(zhì)問隨國不來的原因。隨侯不服,拜少師為將,率軍迎敵。 大夫季良進諫,說:“楚合諸侯,大兵壓境,其鋒芒正盛,不可輕敵。以臣之見,不如遣使求和?!? 隨侯不聽。 季良又建議,說:“楚人以左為尊,國君肯定在左軍。我們姑且先攻打楚國的右軍,等右軍一敗,再全力攻其左軍,如此勝券在握?!? 隨侯又不聽。 結(jié)果可想而知,青林山一戰(zhàn),少師戰(zhàn)死沙場,隨軍遭到重創(chuàng),隨侯險些被俘。隨侯這回知道鍋是鐵打的了,趕快派遣季良到楚營求和。季良趕到楚營請罪,被迫簽下不平等條約。 季良,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中國南方的第一位文化名人??上环陼r,他的政治主張沒有得到隨侯的重視,導(dǎo)致喪師辱國。最終,季良郁郁而亡。 斗伯比讓隨侯牽頭,和漢東諸侯,一起向周天子舉薦楚國。隨侯無奈,只能按命行事,為熊通請求“假楚王”的稱號?!凹佟庇薪璧囊馑?,假楚王就是代理楚王。 明白著,熊通這是要和天子平起平坐,周桓王當然不答應(yīng),嚴詞拒絕?!疤鞜o二日,國無二主”,一個天下出倆“王”,豈有此理。 熊通大怒,說:“楚國鎮(zhèn)服南方有功,天子卻不封我為王,這叫有功不賞;鄭國射傷天子,天子卻不討伐,這叫有罪不罰。不賞不罰,這樣的天子,要他何用?” 熊通越說越氣,干脆攤牌,說:“我們先君熊渠在世的時候,也曾經(jīng)獨立稱王。那我就光復(fù)舊號,不用他周天子來管?!? 就這樣,熊通僭越稱王,割據(jù)江漢平原,史稱楚武王。 ——春秋年間,魯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代表,行王道、重禮儀;后來,又融入楚文化,行霸道、敬鬼神;再后來,又有吳越文化,尚武逞勇。 中華五千年,中國人的文化屬性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周朝的禮樂文化到魏晉的士族文化,從唐宋以來的士大夫文化到最后清朝的奴性文化。 為什么說清朝是奴性文化呢?當士大夫的不以天下為己任了,不是奴隸,還能是什么?所以說,最大的戰(zhàn)敗,莫過于摧毀一個民族的文化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