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出1天,拿下飆升榜第1,我斷言:張譯的懸疑新片將會火遍全國!

央媽又出刑偵劇王炸了——一部《他是誰》,驚現多起連環(huán)碎尸,被高溫蒸煮、削肉剔骨、處處拋尸。
刑警隊長衛(wèi)國平,追隨神秘兇手步伐。
線索逐漸浮出水面時,戰(zhàn)友慘烈犧牲,兇手卻跑了。

下一個死者,會是誰?他,又是誰……到底是影視反應現實,還是現實照射進了熒屏?
如果說昔日《白夜追兇》、《法醫(yī)秦明》是懸疑犯罪劇的復活、《狂飆》是崛起的開始,那么這部《他是誰》,無疑是刑偵犯罪的寫實記錄。

昔日《狂飆》“安欣”化身“衛(wèi)國平”,張譯領銜《他是誰》,坐擁央八黃金檔“鐵盤”。僅上線1日,奪下熱榜第1。
真實還原“1988·白銀連環(huán)殺人案”、“1996·南大碎尸案”,碾壓《法醫(yī)秦明》,收視率一騎絕塵。
我斷言!沒有一部刑偵劇,會和這部《他是誰》一樣這么絕!也只有央媽,才敢這么大尺度了!

還原血腥現場、懸疑感十足
《他是誰》鏡頭直擊寧江市的兇殺秘案,主線設定于1988年的一樁連環(huán)殺人。
糅合真實性與懸疑性,講述了刑警隊長衛(wèi)國平鍥而不舍,以還原真相、還給大眾公正。

可多起兇殺迷云,浮出水面的還有一個龐大的犯罪集團?連環(huán)與兇殺,是否與他們有關聯……
開局就是一大驚雷!一名腳踩紅色高跟鞋的女性,在雨夜被跟蹤,匆忙乘上出租車。
之后鏡頭直轉垃圾場“凍肉”,環(huán)衛(wèi)工人帶回家蒸煮后,發(fā)現了人的牙齒。

這些肉會是什么?這個女人是誰?她,又是被誰殺害?一系列困惑撲面而來,懸疑感直線撐滿。
之后更是以一通神秘電話為導索,不自覺將觀眾代入了一層迷團之中。
《他是誰》融合了懸疑、反黑、探案等多種元素,更是吸納了《法醫(yī)秦明》中對尸身的還原,如豆芽橋的凍肉,四坡路的些許人體組織,垃圾場無骨骼的袋子。

可以說,這部劇比《狂飆》中老默等人的手法還要狠絕。
但它的最大亮點,在于真實性!大尺度!絕不吹噓!
《他是誰》橫跨八年的兩起兇殺犯罪,真實再現了“白銀連環(huán)殺人案”、“南大碎尸案”。

第一起案件發(fā)生自1988年-2002年間,11名女性香消玉殞,最小的才八歲而已。
第二起發(fā)生在1996年,一名女學生的尸身被烹煮烹碎,灑落于城市間的各個角落。
但影片既不縮小、也不故意放大兇案的殘忍。

對于碎尸、拋尸的血腥場面,也毫不含糊。真實挖掘了黑暗社會下,女性的悲劇走向。劇中頻頻犯罪的兇手,不僅懂得踩點,還十分熟悉解剖學。
變態(tài)的分尸癖好,將受害者對準女孩們。可最后又借助雨夜的沖刷,一次次抹除自己的痕跡。

而由此也引發(fā)了劇中的最大謎團——他是誰?衛(wèi)國平起初將兇手定位于一名醫(yī)學院教師。
可一張稚嫩的臉,儒雅的氣質,會是那個慘無人寰的連環(huán)元兇嗎?那個殺手能在雨夜追尾女性,下一秒又能在激烈的拉扯中處決掉一個鮮活的生命。
那種超乎常人的邪性,實在不似眼前這個緊張到發(fā)抖的男性老師。

可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兇手,就連犯罪學專家吳克,都屢屢打亂判斷?
接下來的情節(jié),值得期待一番!兇手總會浮出水面。此外,節(jié)奏迅速、推理帶感,亦是一大神來之筆。
1集就下線兩人,而且鏡頭上一秒對準1988年兇案,下一秒就直擊碎尸現場。

衛(wèi)國平一眾人從小尸塊入手,追殺至一廢棄垃圾場中。眼看毫無線索,結果當衛(wèi)國平帶手下跳入下水道時,又找到了一塊受害人尸身。
衛(wèi)國平發(fā)覺同一種兇殘的手法,恐怕暗示著這一切與八年的那場兇殺事件,有著某種關聯:兇手會不會是同一個人?

帶感的回憶殺、玩的就是真實!
其實這種雙案并進的拍攝手法,能夠讓線索層層跌出。觀眾也能即時追隨衛(wèi)國平的視角,去推測其中的犯罪動機。
在這部《他是誰》中,觀眾不再是一個刑偵事件的旁觀者,而是目擊一樁樁線索的跳出,成為自己的刑偵主人。

而劇中一個個鏡頭的更迭,很類似于《狂飆》里的“回憶殺”風格。
在《他是誰》中,雖然鏡頭會轉回“1988·兇殺”的回憶中,但僅僅是為線索而服務,來調動懸念氛圍。
讓觀眾以新近的兇殺為主,在翻閱一樁樁舊案中,揭秘背后的神秘元兇,去覺察1996年的碎尸真相。

另外劇中也還原了刑警們的日常:一人同步跟進多起兇殺案件。
那種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迷局拋出,更是調動了視覺上的主動性,觀眾仿佛沉浸在了衛(wèi)國平的傷痛中,去查探其間的風云詭異。豐滿的情節(jié),步步扣人心弦。

但是《狂飆》卻是將多半集數用于回憶,高啟強與安欣黑白斗爭的二十多年。
不僅有些拖沓,還缺乏刑事犯罪本身的那種懸念氛圍感。
或許是想聚焦于掃黑層面,但卻缺乏了對刑偵探案細節(jié)的敘述,反而牽強地將幾起案件聯系在了一起。

所以單是這點上,《他是誰》就更完勝一局。它橫跨一段長歷史,去還原一個渾濁的時代。
可以讓觀眾以當下的眼光,去查探20多年前的探案過程。
正如網友所說的那樣:有種拋開高科技外表,以純犀利的操作制敵的成就感,玩的就是真實!

比如開設關卡上,寧江就安排了200多人,兵分兩路。若是今日,一通電話一個監(jiān)控,兇手早已緝下。
另外在找尸體組織上,加上衛(wèi)國平也就5個刑警。最后趕至垃圾場后,5個人白天挖至黑夜,才挖出了一袋尸塊。

看似滑稽,卻是現實。在八九十年代下,沒有高端的偵察手法,有的只是刑警們用手一點點刨出線索,用眼一寸寸找出背后元兇。
原始的手段,卻是不滅的正義之心。順藤摸瓜難,可是世間需要真相,所以這些人來了不是嗎?
這也就不難解釋,當年的那兩起兇殺,尤其是“南大碎尸案”為何被列為了十大迷案之一。

八八案的迷局,戰(zhàn)友的犧牲,也成了衛(wèi)國平心中的刺頭。
可不論是《狂飆》中為黑惡勢力斗爭而一夜白頭的安欣,又或是這部《他是誰》中,為八八案患上神經衰弱乃至失眠病的衛(wèi)國平,又何嘗不是每個英雄人物的縮影呢?
他們心懷正義,哪怕在黑暗中摸索,也絕不泯滅希望。此外劇中,對細節(jié)的還原度也很高。
不論是無人清理下雜亂的垃圾場、八九十年代的街景,亦或是讓人熟悉的橄欖綠的公安警服,基本上都“復制”了出來,勾起了大家對那個年代的回憶。
而從角色塑造來講,張譯可謂是劇拋臉。他演過反派警察,也詮釋過一個個好警察。他的演技剖有代入感,讓觀眾覺得他就是角色本人。
此次他在《他是誰》中飾演的衛(wèi)國平一角,相比《狂飆》中過于偉光正的“安欣”,貼合度更高,反而多了一絲安欣沒有的堅毅與沉穩(wěn)。
作為隊長,他辦事有章法、有謀略。作為下屬,他敢于直懟上司的詰問,從不畏強權。
可在生活上,他又帶有一絲小人物的詼諧感,更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在面對戰(zhàn)友犧牲的時候,他眼含熱淚,顫抖的聲音下盡顯一個人民警察的崩潰。
一場雨夜,一段聲嘶力竭的哭聲,似乎把衛(wèi)國平多年以來的壓抑、痛苦都釋放了出來,引得觀眾都潸然淚下。
不得不說,張譯總能通過細小的微情緒,來展現角色陷入執(zhí)念后的不可自拔。
與老戲骨丁勇岱,在浴池中的對戲亦是游刃有余,成全劇的高光時刻??此埔谎砸徽Z的打趣,卻盡顯臺詞功底,為觀眾呈現了一個灑脫、立體的角色。
很多人說《狂飆》之后,張譯再演這種刑警,是在重復??稍谖铱磥恚阋詾榈膹椭?,實際上是他的創(chuàng)新。
看過張譯演過的電視劇,不難發(fā)現,他演繹的小人物,總能在純熟又細膩的刻畫下,帶有一種使命感,讓觀眾沉浸其間。
在劇中,張譯的一句“我覺得他回來了”,配以詭譎的背景音,直接將懸疑氛圍鋪滿整個故事當中。
無疑,《他是誰》是懸疑劇愛好者的“心頭肉”,更是刑偵劇創(chuàng)下的又一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