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撥云見日的絕望
? ? ? 從《迷霧》到《海邊的曼徹斯特》,絕妙的嘲諷。
? ? ? 久仰這部片子大名,特別是結(jié)局,雖千般提防,極力防止劇透,但由于有所預(yù)期,后面就已經(jīng)猜到結(jié)局如何,雞皮疙瘩不至于,倒是共情出一陣血脈僨張。這樣的結(jié)局,形式類似于“我已經(jīng)交卷了,你卻告訴我大家都抄了正確答案”,郁悶于心,扭曲不甘,沉重莫名。倘若電影里這種事發(fā)生在現(xiàn)實,那真真是心口一涼,不寒而栗。
? ? ? 我很討厭這片子的結(jié)局,它給了你一個希望,是普通電影中人類戰(zhàn)勝怪物的光明未來,代表了皆大歡喜,原本如此,本該如此。但讓人憤怒乃至扭曲的是,這個希望卻帶給了主角更深層次的絕望,那是黑暗到萬念俱灰的絕望,是無法挽回的徹骨殤痛,最后男主全身散架般跪在地上,無力地發(fā)出不成人聲的嘶吼,如同無助孩童般委屈,受傷野獸般不甘,血淚斑斑,聲聲入心,意難平,氣不休。這是一個無比有力卻糾結(jié)心腸的結(jié)局,幾乎全世界都得救了,唯獨始終清醒,維持著人類尊嚴(yán)的主角一行沒有得救,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 ? ? ?除了結(jié)局,全片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士兵被眾人當(dāng)作祭品扔出去的那一刻,尚是一個大男孩的士兵捂住被捅傷的肚子,站在玻璃門,迷霧中巨大的陰影將恐懼推向極處,他絕望的望向門內(nèi),那里面大多數(shù)是平靜而冷漠的目光,仿佛是在看一只獻(xiàn)祭給神靈的豬羊,充滿了贖罪的快感與“不是我”的慶幸,荒誕而詭異,他們面無表情,血腥殘忍的場景,神圣異常。嚎叫著,嘶喊著,用力捶打著玻璃門,士兵年輕而傷痕累累的臉上布滿了軟弱與哀求,他哭泣著怯怯懇求:“please”,每一個正常人都不會對這樣的表情,這樣的哀求無動于衷,可是他面對的不是正常人,那只是一群生死面前喪失理智與人性的暴徒,只是一堆以信仰為名,懦弱卑怯的宗教兇手,只是一群尋找心理安慰,淪為地獄惡魔的“人”而已。
? ? ? ? 開頭第一個走進(jìn)迷霧去尋找她的孩子們的女人在最后的軍車?yán)锍霈F(xiàn)了,帶著完好無損的孩子們,眼光飄過,憐憫或者諷刺,她在向眾人請求幫助時無人施助,極端無助時她還是因為母愛選擇勇敢地走進(jìn)迷霧,并對眾人丟下一句狠毒的詛咒:愿你們都下十八層地獄??杀氖牵@句詛咒成真了。死的人帶著痛苦死去,活著的男主已經(jīng)墮落進(jìn)絕望與痛苦的地獄,他的后半生也許就是如《海邊的曼徹斯特》里的男主一樣,而超市里剩余的人,就算他們獲得救助,極力把這段回憶埋葬,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他們也無法擺脫噩夢,噩夢里他們是地獄的惡魔,一遍又一遍地扼殺著軟弱的,卑怯的,自以為正大光明的自我。
? ? ? ? 迷霧中有大恐怖,釋放出絕望,吞噬著恐懼,它是個引子,引導(dǎo)出人心的種種陰暗,以父之名,拉幫結(jié)派,選擇站隊,生死關(guān)頭一心你死我活,理性與經(jīng)驗都將消散,道德與善良面臨解體。人群愿意待在肉眼可見的“安全區(qū)”,并在生命飄搖精神崩潰時選擇信仰,茍且而卑鄙的信仰。為尋找心理安慰,在某種蠱惑性的言語引導(dǎo)下,人群會變得異常殘忍,將恐懼化作怒火對某個發(fā)泄物釋放,吞噬著無辜者,也消亡了自我。細(xì)思極恐的是,歷史上這樣的事只多不少,人類擁有智慧,但人性本惡,人有多崇高,就會有多低劣,可以有尊嚴(yán),也能放棄尊嚴(yán),有多智慧,就能更愚蠢。我們從骨子里就習(xí)慣站隊,確立圈子,并互以為眼中釘,競爭不休,戰(zhàn)爭不止。
? ? ? ? 愿世界和平,類似的場景永不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