硤石鄉(xiāng):尋訪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
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qū)硤石鄉(xiāng)車壕村西南約2000米處,保存著一條崤函古道石壕段遺跡,為古代中原通往關(guān)中地區(qū)的咽喉,也是洛陽和長安之間的交通要道,乃“絲綢之路”上一處極其珍貴的道路遺產(chǎn)——
2023年1月26日下午,我和家人離開三門峽市區(qū)以后,沿著310國道向東,經(jīng)過陜州區(qū)硤石鄉(xiāng),前往洛陽市新安縣。古代,這里是崤函古道的必經(jīng)之地,沿途留下眾多的歷史遺跡和傳說故事。2014年6月22日,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大約下午5點多,我們到達(dá)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天色漸晚,寒風(fēng)凜冽,周圍看不見一個人影,跟其他世界遺產(chǎn)景區(qū)游人如織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這里的游客服務(wù)中心大門緊鎖,后邊的山嶺上,便是古道遺址。家人將車停在旁邊的廣場等待,我獨自一人沿著小路,尋找上方的古道遺址。
順著蜿蜒曲折的狹長小路,在路牌的指引之下,向上行走約500米,便到達(dá)遺址入口處。這里有一條全長約230米的石質(zhì)路段,借助于自然形成的巖石修筑而成,呈西北—東南走向,最高處海拔676.8米,最寬處約8米,最窄處約5米。目前,這條古道從北向南分為三段,經(jīng)過車輪長期輾軋,留下許多車轍痕跡。
1.北段
這條古道的北段大致呈東西走向,長約30米,寬約6米。西端與老洛潼公路相連,東端至北坡下的蓄水池,地勢比較平坦,車轍痕跡明顯。這里的蓄水池位于北坡下的東北角,平面呈橢圓形,直徑約9米,深度約1米。古人利用自然形成的凹地,修建蓄水池收集雨水,供應(yīng)行人和牲畜飲用。
2.中段
中段是這條古道遺址的主體部分,略呈東南—西北走向,先上坡,后下坡。北端自北坡下的蓄水池起,向南上坡,越過坡頂,至南坡下,長約170米。其中,北坡長約150米,坡度較大;南坡長約20米,坡度平緩。中段道路的寬窄變化幅度較大,最寬約9米,最窄約5米。
在北坡中部兩側(cè)有人工刻鑿的臺階,臺階高度約0.5米,與道路中間相平。兩條車轍中間突出的巖石上,有人畜長期踩踏形成的印跡,大小不同,深淺各異。
山坡頂部的古道修筑于一條壕溝內(nèi),長約40米,寬約8米,深約3米。這條壕溝以自然的山坡為基礎(chǔ),經(jīng)過人工刻鑿和車輪碾壓形成,西側(cè)的斷壁上保留有人工使用鋼釬刻鑿的痕跡。據(jù)說,坡頂是兩車道,中間為主車道,旁邊為會車道。在山坡頂部南段,有一段是三車道,中間有一主車道,兩側(cè)各有一條會車道。
在山坡頂部的道路東側(cè),有一件清代龜形石碑座,北部有一個長方形的凹槽,曾經(jīng)豎立的石碑已經(jīng)遺失。根據(jù)此碑豎立的位置,碑文內(nèi)容應(yīng)該跟古道的修建有關(guān)。
在山坡頂部,有一條小路,延伸到東邊的山頂上,那里殘留有一塊拴馬石。這塊拴馬石呈橢圓形,一半埋于地下,一半裸露在外。整塊拴馬石以堅硬耐磨的青石雕鑿而成,中間有一條貫通的圓形穿孔,好像牛鼻子一樣,用來拴馬的韁繩。目前,這件拴馬石的年代不詳,可能是明清時期的遺物,甚至可能早到隋唐時期。
如今,在這里專門修建起圍欄,將這塊小小的拴馬石保護(hù)起來。站在此地,向下望去,古道的全貌盡收眼底。想當(dāng)年,古人爬上山坡,在此拴馬休息,俯瞰下方人來人往的道路,這是多么愜意的一幅畫面。
3.南段
這條古道的南段略呈東西走向,長約30米,寬度不明。這里由中段折而向東,到東端的一處山溝止,路基表面覆蓋一層紅褐色沙土,看不見明顯的道路和車轍痕跡。這段古道的盡頭,還有一座蓄水池,由池體與排水溝兩部分組成,跟北坡下方蓄水池的功能一樣。
唐朝乾元二年(759),杜甫在赴任華州的途中,路過石壕村,投宿于此地。深夜,他目睹官吏抓人的景象,寫下著名的《石壕吏》描述此事,讓人們永遠(yuǎn)記住了“石壕”的地名。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