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天干天干,亚洲毛片在线,日韩gay小鲜肉啪啪18禁,女同Gay自慰喷水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關(guān)于理性與感性,以及一些理念與道德的東西

2023-03-03 22:41 作者:圓心超人  | 我要投稿

去年寫的,轉(zhuǎn)存一下

前言

最近在看擴散模型以及隨機微分方程等內(nèi)容,看得有點頭大。在這種知識性思考中,我的大腦處于一種被迫激活的狀態(tài),會不自覺地對生活中的任何見聞產(chǎn)生深入的探討,就像是劇烈運動完之后只能逐漸降低運動量而非立刻靜止休息一般。今晚實在是看不進去任何深邃的東西,又因為下午打車去公司的時候把眼鏡丟了沒辦法玩cod,遂決定把自己腦海里面的東西組織成文字,來作為一種摸魚行為。這之中的很多想法并不是突發(fā)奇想的產(chǎn)物,其背后給予支撐的,大概是我個人對人性以及世界的理解。

?

理性與感性

理性與感性的定義

很多哲學(xué)家對理性與感性,乃至知性,給予過不同的定義。而我現(xiàn)在所想要探討的內(nèi)容,則不至于上升到哲學(xué)的層次,而希望是更符合大眾認知的概念——理性作為一種大眾概念雖無法給出符合每個人心中認知的定義,但可以近似于理智、科學(xué)、知識、邏輯、數(shù)學(xué)甚至冷漠無情、機械等字眼;而感性則可以近似于感知、情緒、直覺、本能、感受、有人情味等詞語。事實上,在后文我應(yīng)該會推翻其中的某些詞語,指出一些近義詞所包含的偏見,以及其背后所隱藏的人性的一面。

?

理性與感性的沖突

理性與感性往往被作為一對相反的詞語,其應(yīng)用在人格上,則幾乎意味著完全相反的人格。盡管一個接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也許會下意識地在此時指出,這樣的矛盾最終應(yīng)該以調(diào)和而非極端的方式來解決。也就是說,我們不應(yīng)該追求極端的理性或者感性,也不能否認其中的任何一個,而應(yīng)該找到某種平衡。然而,這只是一種類似辯證想法的不知所以然、代入公式一般的應(yīng)用。哪怕它是對的,也頂多是我們的“目標”,而非“現(xiàn)實”——目標是最終的狀態(tài),現(xiàn)實則往往只能處于發(fā)展的過程中,而不是已然處于那個平衡點之上。所以,在實際的操作中,很少有人會刻意同時維護理性與感性雙方的尊嚴,且出于一種常見的惰性,人們往往是踩一捧一的(盡管有些人的立場可能會隨著時間改變而交換,但某一時刻下卻是極端的;而更大多數(shù)的人則是長達幾十年地恪守某一原則)。

在所有與人相關(guān)的話題中(如數(shù)學(xué)就與人無關(guān),而心理學(xué)、社會學(xué)、經(jīng)濟學(xué)、zz則均與人有關(guān)),沒有任何一個人是真理的探求者,只會是自知或者不自知的自身利益的維護者。這里我不打算展開講解為何我要做出這樣的斷言,其大致原因在于我認為任何系統(tǒng)不具有自指的能力與權(quán)力??傊?,這將會是貫穿我整篇敘述的一句話。而正是因為此,我接下來所要講述的,是“推崇理性是如何可能的”。

?

理性的意義

理性對于我來說,是人生的意義。這并非是因為我覺得它很酷,從而想要追求它,而是因為它是我的一種填充人生的東西。在我看來,人是生而感性的,這也是感性推崇者的出發(fā)點之一——我們?yōu)楹我裾J自身先天性的東西呢,我們應(yīng)該去擁抱它呀!然而,如果要把感性視為孩童一般的事物的話,我則認為它是不用呵護的。

這么想乍一看有些殘忍,但我卻覺得這是公平的。孩童在物理上是弱小的,然而在精神上,孩子是一種不講道理的存在。你沒有辦法跟一個孩童講道理,或者形象但并非貶義(我暫時想不到中性的詞語)地說,孩童是無賴般的存在。感性是不可反駁的,這里的不可并非理論上推出來的不可,而是一種事實性的“做不到”。在感性的世界里,沒有對錯,只有自我的利益和自我的感受。但是人類社會作為一個“社會”而非個體,需要某種包含對錯概念的規(guī)則,這是感性所無法達成的。因此,如果說感性作為我們自身天生的一部分是合理的,那么理性便是因為我們需要和他人一起生活下去從而具備了合理性。

但我并不是圣母。我為理性辯護的原因并非某種客觀合理性:并非世界需要它,而是我個人需要它。對我來說,我發(fā)覺自身的感性并不需要刻意培養(yǎng),它不僅是先天的,更是會自然發(fā)展的。與感性不同,理性并不會自我發(fā)展,甚至先天所具備的一丁點類似理性的東西,實際上也只是一些簡單邏輯思考能力(更像是智商,而非思想)。所以,出于我上文所說的公平,理性才是在我看來需要呵護的那一個,而更重要的,理性才是能讓我變得不是我的那一個。

我所要表達的并非變?yōu)榉俏?,而是變?yōu)椤安皇钱斚碌奈摇?。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我仍然是我。接受知識與教育,痛苦地思考,我們終于勉強培養(yǎng)出了理性,甚至只是勉強維持住了它。我與感性的我不再相同,我比起剛落地時只知道啼哭的嬰兒完全判若兩人。這便是我對我的人生所賦予的意義,也是我長久思考之后給予我的人生的動力——來都來了,就不要想著死了,多去看看不同的東西,多去體會不同的世界。在這個假設(shè)下,與推崇感性的人不同,我認為理性至上者是感性與理性兼具的。理性至上者不需努力,或者說只需要停止努力便可以獲得感性。至少,他們在具備理性之前就擁有過完全的感性,而感性作為身為物質(zhì)基礎(chǔ)的肉體所必然包含的成分(感知系統(tǒng)),是不可能被消滅的。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只有推崇理性,才能真正達到感性與理性的平衡。

躺在床上,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出去玩就旅游看看風景,喜歡開心就追求開心,討厭難過就避開難過,完全沒有約束,這似乎意味著自由(一種最原始的,或許要追溯到希臘時代人們所理解的自由)。但在我看來這是沒有意義的人生。這就像是一條河流上沒有動力驅(qū)動的船,必然會駛向它的歸宿,直到撞到礁石、被風和海水侵蝕至毀滅。感性便是那個先天的、并非我自己爭取到而是被基因塞給我的那條河流,我個人無法接受這樣的人生,我會反問自己既然要如此為何不現(xiàn)在就歸為虛無。所以我選擇痛苦地活著,甚至在岔路口努力主動走向痛苦的方向,只有這樣我才能對“我為何下一秒要繼續(xù)活著”給出充分的理由——活著是為了對抗“先天”給予我的感性。

?

理性的反思

既然我是理性的,那么不妨就像個理性的人一樣,去做出一些對理性的反思。正如之前所說,在這種與人相關(guān)的話題上,沒有人是真理的探求者,我當然也不例外。我之所以推崇理性,背后一定有符合我利益的原因,至少它給予了我生活的動力。與此同時,為何推崇理性破壞了一些人的利益?這個答案或許只有靠推崇感性者自我反思才能給出,也許是理性世界所給予的反人性的東西會導(dǎo)致心理崩潰,也許只是為了反駁而反駁,只是從小理科學(xué)得不好……而我的物質(zhì)條件、家庭條件、心理條件、生理條件等等則都支持我去做出偏向理性的決定。誠然,這其中的一些條件只能說是我有幸獲得而并非是理所應(yīng)當,所以我無心給予我的立場一種普遍客觀的正當性,我只是想闡明理性主義是如何可能的,而非如何必然的。

?

理念的戰(zhàn)爭

理性與感性的沖突是如何可能的

需要注意的是,“包容”作為一種(我認為的)教養(yǎng),并不專屬于理性或者感性者。我或許會嚴格要求自己追求知識與理性,但“我”只是“我心中的世界”的一部分。于我心中的世界而言,并非容不下“感性者”這樣的人群與概念。在這個意義上,理性與感性本應(yīng)是一種選擇,而非一種沖突。然而現(xiàn)在的語言環(huán)境里,二者往往幾乎被劃作了兩種對立意識形態(tài)的分界線。

仍然引用那句貫穿全文的話,在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這個與人相關(guān)的話題里,沒有人是真理的追求者,都是自我利益的守護者。那么理性與感性的對立,或者說一切與人相關(guān)的對立,在我看來都是利益的沖突,一切辯護都是自我利益的維護?;仡櫸覍Υ蟊姼拍钪械睦硇耘c感性分別作出的近似:


理性——理智、科學(xué)、知識、邏輯、數(shù)學(xué)甚至冷漠無情、機械

感性——感知、情緒、直覺、本能、感受、有人情味


一個推崇理性的人,他很可能數(shù)學(xué)學(xué)得比較好,知識學(xué)起來容易(也可能只是單純考得比較好),在以學(xué)歷作為勞動力市場的社會中會獲得利益(通過學(xué)習把自己賣個更好的價錢);同時他也很可能痛恨那些靠經(jīng)營關(guān)系、社交來獲得物質(zhì)與社會地位的。而一個推崇感性的人,很可能善于經(jīng)營人際關(guān)系,在人情社會中如魚得水;同時他也很可能無法做出應(yīng)試所要求的那種邏輯性思考,無法在應(yīng)試的市場中把自己賣個好價錢,在以理性為主的競爭中遭受痛苦的失敗。這些都是可能的利益所在。

利益的形式有很多,有些是出于物質(zhì),有些是出于精神,例如通過抱團取暖、樹立對立方,來獲得對自我位置的確認(通過在群體中的安全來建立自我信念,強化自我)。有時也可能出于善意或者惡意的投射——惡意投射指心理學(xué)上的“投射”,例如自己所厭惡的事物在別人身上出現(xiàn)了會更深惡痛絕;而善意投射指一種對美好事物的希冀,例如追星??傊谖铱磥恚娌攀沁@場不合理沖突的根本起源。

?

理念的正當性判斷

我并不想展開篇幅去批判出于維護自身利益,而將自己的立場試圖解釋為客觀合理理念的行為。我只想討論一下,作為一種反思,我們?nèi)绾巫晕冶WC,以及如何對外鑒別這樣的行為。

一件事情想要給出一個肯定性結(jié)論總是很難的,例如我們很難給出什么是“優(yōu)秀”,什么是“差勁”。但一個否定性的結(jié)論往往更好給出,因為它只是一種側(cè)面的刻畫與限制,只能幫我們更加逼近而非一步到位一個概念,從而十分容易,例如我們可以很好地給出什么“不是優(yōu)秀”(不是優(yōu)秀不意味著差勁),以及什么“不是差勁”。在鑒別理念的正當性上也是如此。我們很難給一個正面的判斷,但我們可以給出很多否定性的判斷。其中最重要的,那便是“一個人對某個立場的反駁,應(yīng)該建立在他能夠達到甚至曾經(jīng)站在這個立場的基礎(chǔ)上”。如果要反對感性,首先應(yīng)該獲得感性;反對學(xué)歷,那就應(yīng)該獲得學(xué)歷。當然,這并不代表我們必須要已然獲得,正如術(shù)業(yè)有專攻一樣,我們不可能一定要成為某個領(lǐng)域的專家才有發(fā)言權(quán),但我們必須要有辦法證明自己可以成為。需要注意的是,哪怕我們確實擁有對方立場能力,正如我開始所說,這仍然不能說明我們是正當?shù)模@只能說明“我們暫時無法否認是非正當?shù)摹薄?/p>

最有爭議性也最極端的例子,是壓迫。按照上文所說,在壓迫與被壓迫的情境中,被壓迫者幾乎無法成為壓迫者,那是否被壓迫者就永遠無法獲得發(fā)言權(quán)?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很多人會簡單地將這種被壓迫者的無權(quán)發(fā)言理解為弱肉強食、愿賭服輸、優(yōu)勝劣汰。但我的出發(fā)點并非如此。所謂“正當性”,通俗來說是對錯問題。而對錯問題所首先需要排除的前提,便是“不講道理”的敘事框架,有點類似于之前所說的感性。而一旦自身無法擺脫出于個人功利性的嫌疑,就無法擺脫“不講道理的敘事框架”這樣一個基礎(chǔ)的問題,從而沒有任何能力與意義討論任意一個后續(xù)問題。

然而,事實上,幾乎沒有完全固定的壓迫與被壓迫,總會有某種形式來進行一種測試。例如風水輪流轉(zhuǎn),例如在另一個方面讓被壓迫者稱為類比式的壓迫者,這時事情總會以否定性的結(jié)論來收場——被壓迫者沒有那種成為壓迫者之后能夠善待被壓迫者的能力。

?

沉默式的道德

所以在道德上,我從未看好任何左人,我將左右一直視為謀求私利、同等齷齪的一丘之貉。在一切道德問題上,我都認為當事人本身均沒有任何發(fā)言權(quán),客觀上的受害人無權(quán)在道德上指責加害者,所能夠進行批判與指責客觀上加害者的只有與此事完全無關(guān)的群體。同樣意味著,一個人能夠進行批判與指責的時刻,至少要在于此事與它毫無利益關(guān)系(無論是物質(zhì)還是精神、心理上的)。這個范式所普及開來的社會,會是一個沉默的社會,人人靠自我的反思來進行對自我非道德行為的控制,而有權(quán)制裁他人的人應(yīng)當根據(jù)事情來調(diào)整,或者隔離出一些永遠利益無關(guān)的群體來分工進行裁決工作。

?

結(jié)尾

對于網(wǎng)上的很多爭論,對于現(xiàn)實的很多問題,我一直都抱著一種雖非事不關(guān)己,但對雙方都否定的類似置身事外的態(tài)度。我認為任意一方都是事物無盡發(fā)展中的某個瞬時狀態(tài),都是過眼云煙。而越是極端的“兩方”對立(區(qū)別于多方觀點),在我看來就越是渺小、短暫。但另一方面,出于我的個人利益,我并不會試圖制止這樣的對立,甚至會下場拱火,讓更多的人處于那個“瞬時”的位置,來達成一種抽象的社會競爭手段。

不過大多數(shù)時候也沒有精力真的去這么做,因為我自己要解決的一些問題就已經(jīng)很多啦,解決這些問題作為社會競爭手段會更為高效、更符合我的個人利益。


關(guān)于理性與感性,以及一些理念與道德的東西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望城县| 苍溪县| 邛崃市| 南漳县| 岑溪市| 屏山县| 昌都县| 邯郸市| 开鲁县| 福安市| 吴旗县| 靖州| 郴州市| 自贡市| 德令哈市| 桓仁| 杂多县| 府谷县| 卫辉市| 昭平县| 清徐县| 拉萨市| 堆龙德庆县| 吴川市| 永新县| 无棣县| 通道| 许昌市| 仙游县| 额济纳旗| 英德市| 临城县| 荣成市| 集安市| 洪泽县| 贺兰县| 美姑县| 游戏| 金寨县| 玉山县| 黔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