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歷史回顧——二袁爭霸之兄弟齊心
漢末三國歷史回顧——董卓全傳(完整版)
十常侍之亂后,外戚與宦官同歸于盡,二者輪流掌權(quán)的政治格局被徹底終結(jié)。出身寒微的西涼軍閥董卓恰逢其會,竊取勝利果實,行廢立之事,獨攬朝綱,將皇帝視為玩物,倒行逆施,漢室威嚴盡喪,地方相繼反叛,東漢王朝名存實亡。
在經(jīng)歷過如同鬧劇一般的董卓討伐戰(zhàn)后,諸侯勢力紛紛撕去偽裝,縱橫捭闔,征戰(zhàn)不休,一場持續(xù)近百年的爭霸戰(zhàn)爭就此開啟,而來自頂級世族——汝南袁氏的二袁兄弟就是亂世第一階段無可爭議的主角。

四世三公,汝南袁氏
汝南郡隸屬豫州,汝南袁氏便肇始于此。其所謂四世三公(歷代設(shè)置不一,東漢以太尉、司空、司徒為三公)的第一世便是東漢初年歷仕三朝(漢明帝、漢章帝、漢和帝)的名臣袁安,袁安歷任司空、司徒之職,自他之后,汝南袁氏開始興旺,他也是家族中第一個位極三公之人。
袁安三子袁敞,漢安帝時期擔任司空。
袁安次子袁京,官拜蜀郡太守,袁京次子袁湯,官至司徒、太尉。
袁湯次子袁逢,官拜司空;袁湯三子袁隗,官拜太傅(太師、太傅、太保是周代的三公,漢末稱為三師,位在三公之上)。
袁安、袁敞、袁湯、袁逢、袁隗共四代人,皆官至三公之職,故稱四世三公,而因為四代中有五人官至三公,所以也叫四世五公。
當時能勉強跟袁氏比肩的唯有弘農(nóng)楊氏,自關(guān)西孔子楊震開始,四代人皆任太尉,故稱四世三公,也稱四世太尉。大聰明楊修就是楊氏子孫。
袁湯據(jù)說有十二個兒子,女兒不詳。兒子中留有名姓的為四人:長子袁平(可能是庶長子),嫡長子袁成、嫡次子袁逢、嫡三子袁隗。
袁平、袁成早夭,故袁湯的爵位安國亭侯由袁逢繼承,然而袁隗卻比兄長優(yōu)秀的多,不僅率先位極三公,后又升為太傅,成為袁氏事實上的族長。
袁逢的嫡長子乃袁基,在父親去世后,繼承了安國亭侯的爵位,官至太仆,后隨三叔袁隗一同被董卓殺害。
袁逢的庶子乃袁紹,至于是不是庶長子,無從考證。袁紹之母身份卑微,大概率是府中婢女,這也是袁術(shù)罵袁紹為家奴的原因。
由于袁逢大哥袁成早夭無后,所以袁紹在出生后便被過繼給了長房繼嗣,按照宗法制的規(guī)定,袁紹由二房的庶子一躍成為了長房的嫡長子,身份陡然而貴。這也是袁紹能在后來作為袁家第五代的領(lǐng)軍人物,統(tǒng)帥群雄的最為重要的身份基礎(chǔ)。
紹,有繼承之意。取名袁紹,就是明確了這個孩子的使命,為長房承繼家業(yè),傳宗接代。
袁逢的嫡次子乃袁術(shù),與袁紹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但按照宗法制,袁術(shù)又是袁紹的堂弟。不過,袁術(shù)自始至終都不承認袁紹的身份,不僅未將其視為兄長,反而時常稱呼其為家奴,兄弟關(guān)系勢同水火,難以調(diào)和。

二袁的早期經(jīng)歷
關(guān)于袁紹的出生時間,由于史料嚴重缺失,根本無從查起。不過,有擅長考據(jù)的專家還是得出了不少結(jié)論的,只是爭議都比較大,暫無定論?,F(xiàn)在普遍認同的觀點是袁紹大概率生于公元146年至155年之前,比曹操和孫堅的年齡要大(此二人皆是公元155年生人)。
袁術(shù)肯定是比袁紹年紀小,《三國志》明文記載袁術(shù)乃紹之從弟也。二人本為親兄弟,由于袁紹出生后就被過繼給了早逝的大伯袁成為子,成為袁氏長房嫡長子。所以按照宗法關(guān)系,袁紹成為袁術(shù)的堂兄。
許是遺傳基因優(yōu)良,長大后的袁紹,姿容甚偉,威儀孔時,深得親爹袁逢和三叔袁隗的喜愛,年紀輕輕便得以入朝為郎官(具體職司不詳)。
弱冠(男子二十歲稱弱冠,行冠禮,代表成年)取表字本初,升任濮陽縣長(萬戶以下稱縣長,萬戶以上稱縣令),工作出色,有清正能干之名,可謂年少有為。后逢母親(應(yīng)為袁成之妻,并非生母)去世,毅然棄官回鄉(xiāng)守孝。

三年期滿后,袁紹念及當初未能為父(宗法父親袁成,并非生父袁逢)服喪(因為他出生時,袁成已死),故以此為由,再度守孝三年。
袁紹之所以浪費六年時間,無所作為,與漢代重孝這個評價體系不無關(guān)系。
兩漢實行以孝治國的理念,幾乎所有帝王死后皆在謚號前追加孝字,比如漢文帝應(yīng)該叫漢孝文帝,漢武帝應(yīng)該叫漢孝武帝。著名的《二十四孝》中有近十個故事都是發(fā)生在兩漢時期。
那個年代沒有科舉考試,官員選拔采取的是察舉制度(察是自上而下察訪,舉是自下而上推薦),而為了貫徹孝道,兩漢將孝廉(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科目列為察舉中最重要的考核內(nèi)容。
上述種種,確實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形成,對社會道德建設(shè)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沽名釣譽乃至弄虛作假等丑陋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袁紹此舉便是以極端重孝博取名望的典型案例,頂級豪門配極高社會名望,雙BUFF加持,有助于快速提升個人影響力,是躍居高位,封侯拜相的不二捷徑。
除此之外,當時的政局也并不理想,宦官專政愈加蠻橫,第二次黨錮之禍依舊嚴酷,士大夫階層備受打壓,舉步維艱,這也是袁紹不愿入朝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出身的瑕疵讓他備受爭議,所以他自幼便樹立遠大抱負,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六年守孝期滿后,袁紹遷居雒陽,屢次拒絕征召,過起了隱居生活,向世人展現(xiàn)自己淡泊名利、不與奸佞為伍的高潔品性。
當然,這些還都是表面文章,私底下的袁紹可并不安分,他竭力塑造自己禮賢下士的高大形象,甚至甘冒風險,與黨人結(jié)交,幫助他們躲避災(zāi)禍,籌劃誅滅宦官的大計(曹操、許攸等人都是這個時候與袁紹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種種行徑為他在士林中獲取了極高的名望。
袁紹所為令宦官集團深惡痛絕,只不過考慮到當時的首要大敵是以何進為首的外戚勢力,為免節(jié)外生枝,故未對袁紹予以打壓。袁紹三叔太傅袁隗曾勸說他多加收斂,防止為家族招致災(zāi)禍,但袁紹審時度勢后,未予理會,依舊我行我素。
與袁紹的積極奮進不同,年少的袁術(shù),喜歡行俠仗義,并因此出名。結(jié)交的朋友皆為豪門貴胄,常以飛鷹走狗為樂。
后來,興許是看到那個時常被他罵為家奴的兄長名望日重,備受矚目。小袁術(shù)突然醒悟,一改往日紈绔子弟的本性,折節(jié)下士,推財養(yǎng)客,開始經(jīng)營自己的名聲。成年后,袁術(shù)得表字公路,通過舉孝廉入仕為郎,歷任內(nèi)外朝官。
史書中并無這一時期兄弟二人交往的記載,不過應(yīng)該還是說得過去。畢竟袁紹此時還是白身,而且嫡長子袁基才是袁術(shù)上位的最大阻礙,袁紹與他并無利害沖突。

初次合作,鏟除宦官
公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fā),為了緩和朝野矛盾,集中力量平叛,漢靈帝取消黨禁,赦免黨人。同時,外戚何進受任大將軍,聲威日隆。袁紹判斷時機已然成熟,便結(jié)束所謂的隱居生涯,接受何進的征召,入朝為官,歷任大將軍府屬官、侍御史、虎賁中郎將(掌皇宮禁衛(wèi)軍,是京師重要的守備力量之一)等職。袁術(shù)也于此時倒向了何進。
二袁的目的是借助外戚的力量鏟除宦官,何進則是仰慕袁氏的威名,借以壯大自身力量。其實,二袁兄弟各有私心,他們出身世家,對世族的力量知之甚深。何進不過屠戶出身,根基淺薄,缺智少謀,易操控。只要鏟除了宦官集團,世族力量便可以重新掌控朝堂,而屆時作為此事的推動和執(zhí)行者,二袁的聲望會呈幾何級數(shù)增強,高官厚祿,唾手可得,海內(nèi)歸心,青史留名,不在話下。
更為重要的是,作為汝南袁氏第五代的翹楚,他們將取代年邁的三叔袁隗及平庸的嫡長子袁基,一躍成為家族的掌舵人,帶領(lǐng)袁氏邁向更高的臺階。
當然,至于誰能走到最后,他們倆之間必有一番爭奪,但那都是后話,眼前還是需要彼此合作,先將宦官的問題解決再說。
黃巾之亂后,為了削弱何進的兵權(quán),漢靈帝設(shè)置西園八校尉,編練新軍,并以宦官蹇碩為上軍校尉,統(tǒng)領(lǐng)各部。袁紹擔任中軍校尉,其好友曹操任典軍校尉,淳于瓊(官渡之戰(zhàn)中的烏巢守將,把袁紹坑慘了)任右校尉。此時的河南尹袁術(shù)則接任了兄長的虎賁中郎將之職。
不久,漢靈帝去世,何進在帝位之爭中取得勝利,成功扶保小外甥劉辯即位,并誅殺了蹇碩,奪取了西園新軍,權(quán)傾朝野。詳情參見漢末三國歷史回顧——外戚與宦官(二)
勢力膨脹后的何進與宦官集團已經(jīng)勢同水火,袁紹趁機力勸何進整肅朝綱,誅殺宦官,為民除害,青史留名。何進深以為然,并提拔袁紹任司隸校尉(掌雒陽七郡監(jiān)察諸事,職權(quán)甚大,屬朝廷中樞要職),引為心腹。
在誅除宦官之事受到何太后的阻撓后,何進有所動搖,袁紹立即獻計招引外軍入朝行兵諫(以武力脅迫進諫),以逼迫太后就范,何進采納,董卓得以入京。
何太后眼見情勢危急,被迫罷免了十常侍等宦官,令其返鄉(xiāng)。袁紹勸何進將之盡數(shù)誅殺,以絕后患。遭到拒絕后,袁紹心有不甘。于是便假傳何進之命,令各地郡守逮捕宦官家屬,抄家問罪,斷絕了官宦們的后路。
走投無路之下,十常侍等人被迫反擊,在最后一次入宮拜別太后與皇帝時,發(fā)動政變,將何進斬首。
天賜良機,袁紹兄弟果斷行動,發(fā)動一切力量對宦官集團進行毀滅性打擊。袁術(shù)與曹操及何進部將吳匡一同攻破皇宮,對宦官進行屠戮。袁紹則與叔父袁隗會同其他將領(lǐng)在宮外圍捕脫逃的宦官。

何進之弟車騎將軍何苗因當初力保宦官,被歸為亂黨,遭到吳匡與董旻(董卓的弟弟,時任奉車都尉)的聯(lián)合絞殺?;鹿倥c外戚,一日之間,同歸于盡。
就在袁紹等人即將品嘗勝利果實時,西涼軍閥董卓突然殺出,強行迎回了被十常侍劫持的少帝劉辯與陳留王劉協(xié),堂而皇之兵進雒陽。
騎都尉鮑信(后任濟北相,參與群雄討董,并迎立曹操入主兗州,二人是親密無間的戰(zhàn)友,后因舍命營救曹操而身死)曾勸說袁紹出兵對抗遠道而來的董卓,可袁紹卻顧慮重重,放棄了最后一次奪回勝利果實的機會。
董卓迅速掌控雒陽兵權(quán)后,擅行廢立,袁紹極力相抗,賺取了不畏強權(quán)的名望后,便灰溜溜地逃出了雒陽,去往冀州渤海郡暫時安身。
董卓還欲拉攏袁術(shù),表奏其為后將軍(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wèi)將軍、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以上為東漢主要武職排序,皆可開府,設(shè)私兵),但袁術(shù)拒絕依附,率領(lǐng)部分虎賁騎兵去往南陽落腳。
有關(guān)雒陽亂局詳情,可參見漢末三國歷史回顧——董卓全傳(完整版)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