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西大街:都城隍廟,你來了么?
城隍廟是祭祀城隍神的廟宇,中國每一座城市都有城隍廟。西安城隍廟與北京、南京的城隍廟齊名,被譽為“天下三大都城隍廟”之一。2001年6月25日,這里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城隍廟位于西大街大學習巷東側(c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原址在東城門內(nèi)的九曜街上,明宣德八年(1433)遷建于此。1957年8月31日,這里被公布為第二批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在城隍廟儀門東側(cè),依然豎立著一塊“省保”單位碑。
過去,城隍廟是一處遠近聞名的小商品批發(fā)市場,遍布500多家商鋪和地攤,以及一座三層樓的百貨商場。2003年3月,配合西大街改造工程,對城隍廟進行了保護,將商販全部遷出以后,移交給西安市道教協(xié)會管理,成為西大街上的一處重要古建筑群。
西安城隍廟統(tǒng)轄西北數(shù)省的城隍,所以被稱為“都城隍廟”。天下的城隍廟很多,但是前面加一個“都”字的沒有幾座,可見西安城隍廟的地位非常高??上В捎谄茐膰乐?,長期挪作他用,跟西安其他名勝古跡相比,西安城隍廟的知名度不高。
西安都城隍廟占地約11024平方米,建筑面積約4466平方米,為明清時期風格的廟宇建筑。整個建筑群坐北朝南,自南向北依次為大牌坊、山門、文昌閣、儀門、戲樓、木牌坊、大殿等主要建筑,兩側(cè)對稱分布著鐘鼓樓、忠孝祠、火神殿、圣母殿等——
1、大牌坊
2005年10月重建,斗拱繁密,金碧輝煌。面闊五間,長約32米,高約15米,上方懸掛著寫有“都城隍廟”幾個大字的匾額。在大牌坊前方,原本有一對銅獅子,鑄造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后來移至西安碑林博物館的東門外側(cè)。
2、商業(yè)街
穿過新建的大牌坊和山門,迎面是一條長約100米的商業(yè)街,兩側(cè)店鋪林立,出售各類商品。明清時期,每次趕上廟會,這里商家云集,百工技藝,樣樣俱全。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城隍廟已經(jīng)不再是西安經(jīng)濟的中心,這些店鋪也顯得十分冷清。
3、文昌閣
在商業(yè)街的盡頭,有一座新建的文昌閣,下方被改造為財神殿。這座殿內(nèi)供奉著文昌帝君,保佑天下讀書人功成名就,上下兩層,面闊三間。它曾經(jīng)被稱為“玉皇閣”,始建于明代,人可以穿行,所以也被俗稱為“騎樓”或者“過堂”。
4、儀門
繞過文昌閣,出現(xiàn)一座小廣場,中間有一座水池,安放著巨大的太湖石。這里是城隍廟的儀門,也被稱為“二門”。它始建于明代,清光緒十三年(1887)毀于大火,后來進行重修,兩側(cè)建有配殿。
5、戲樓
走進儀門,便進入了城隍廟的核心區(qū)域,這里的建筑基本都是明清時期保留下來的。戲樓正對儀門,坐南朝北,修建在兩米多的高臺之上。每逢重要的節(jié)日,戲樓上都會表演精彩的節(jié)目,成為城隍廟內(nèi)最熱鬧的地方。
6、木牌坊
在戲樓和大殿之間,矗立著一座木牌坊,清雍正元年(1723)毀于火災,川陜總督年羹堯移用明秦王府木料在原址重修。牌坊正面中間有道光十八年(1838)所書的“有感有應”四個金色的大字,上方懸掛一件巨型的算盤,表面寫著“人算不如天算”。
7、大殿
在城隍廟建筑的最北端,氣勢恢宏的大殿坐落于1米多高的臺基上,殿內(nèi)供奉著城隍老爺和判官們的泥塑雕像。大殿正面的檐下,懸掛著五方匾額,分別為“靈昭三輔”“尊道貴德”“代天理物”“護國安邦”“厚德載物”。
這座大殿始建于明代,清雍正元年(1723)跟木牌坊一起毀于火災,川陜總督年羹堯移用明秦王府石材和木料進行重修。整個大殿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頂部鋪設(shè)藍色琉璃瓦,周圍有一圈回廊環(huán)繞。
大殿正面
大殿側(cè)面
除了古老的建筑之外,城隍廟保留的西安鼓樂,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和“西安古代的交響樂”。它脫胎于唐代宮廷音樂,流傳至今,傳承千載。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2009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三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游覽完西安都城隍廟,離開的時候,經(jīng)過大牌坊,抬頭向上看,正中間的匾額上寫著“你來了麼”四個大字。它們選自顏真卿的楷書作品,展示了大唐文化的燦爛輝煌與西安百姓的詼諧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