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龍生龍,鳳生鳳”可能說錯了!

不知道大家在事業(yè)或學業(yè)上遇到不順時,會不會想到是自己的基因有問題?
我是意思是,覺得自己的父母也挺平庸的,所以自己多半也不會太好。
就像老話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回打洞”。
但每次聽完這句話,你都會發(fā)現自己隨手就能舉出一個反例來反駁這句話。
真實的情況其實早有人總結出來了,叫“均值回歸”。
舉個直白點的例子就是:
兩個很聰明的人生出來的孩子,智力大概率不如父母。
兩個相對比較笨的人生出來的孩子,智力大概率會超過父母。
我的猜測是,基因雖然會遺傳,但是不會全部挑好的遺傳,也不會全部挑壞的遺傳,而是隨機挑一部分遺傳,剩下的那部分基因可能在父母身上也沒有“表達”(顯現出來)過。
況且,基因也只是一部分,還有很多外部環(huán)境的因素。
如果從小到大也是和父母緊密生活在一起的話,那很多行為模式也會受父母影響。
你身上的好習慣,沒準你能在你父母身上找到;你身上的壞習慣,也一樣可以在你父母身上找到。
我老婆就繼承了我岳母的勤勞、利索——事情從來不會拖到最后;但也繼承了岳母的脾氣暴躁——發(fā)火的閾值很低。
有時候我發(fā)現我爸身上的一些問題,剛想指出,然后發(fā)現我自己身上也有……然后就不好意思說了……
這些被動的行為模式,一旦在小時候養(yǎng)成,基本就跟裝了一個不能卸載的APP一樣,再改的難度就非常大。
所以后天的行為模式和基因對人的影響誰大誰小,還真不好說。
我記得去年在微博里看到過一句話,把自身的問題都歸結到原生家庭的都是弱者。
我覺得把“弱者”換成“普通人”可能更好點。
因為如果遇到問題,都能做到習慣性地內部找原因,這人早就不是普通人了。
遇到問題了,我們總是要找個“東西”怪罪一下的,這樣不就不用否定自己么。
大家都喜歡說“蛻變”。
我覺得蛻變,就是一個人能做到既能發(fā)現自己行為模式上的問題,還能用從根本上剔除它。
如果總是能做到“蛻變”,那這種人基本上已經“無敵”。
連續(xù)日更第14/100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