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曲直由人說——《塔爾》



?今天聊聊美國電影《塔爾》。
片名Tár (2022),別名她。


影片虛構了一位古典音樂女性指揮家莉迪亞·塔爾(Lydia Tár),她是美國藝術四大獎項(EGOT),即是Emmy(艾美獎)、Grammy(格萊美獎)、Oscar(奧斯卡獎)和Tony(托尼獎)四大獎項獲獎者,曾指揮過從費城和芝加哥到波士頓和紐約的管弦樂隊,現(xiàn)在她被任命領導柏林愛樂樂團,準備現(xiàn)場錄制古斯塔夫·馬勒的重量級第五交響曲,同時也發(fā)行了她的回憶錄《塔爾談塔爾》。?
她強勢、自負,職業(yè)生涯光彩熠熠,衣食住行極盡奢華,她對古典音樂有著自己的獨特理解,能夠發(fā)現(xiàn)細微之處的差別,指揮時干脆凌厲,同時也是一名公開的女同性戀,和小提琴手住在一起,名望背后還有暗流涌動的丑聞。

媒體除了關注她的指揮事業(yè)外,對她的不端性行為也保持了密切關注,任何風吹草動都能引來大量目光。
她在課堂上把學生說得惱羞成怒、讓助理指揮為她的門徒讓路、對感興趣的年輕女性大開綠燈,一系列充滿爭議的行為讓她充滿矛盾性。
接二連三的公關危機讓她陷入兩難境地。心懷不滿的前學生發(fā)起攻擊、長期不滿的妻子指控她不忠、同時還有性行為不端的指控,莉迪亞遇到的麻煩相當大。

影片中盡可能多地使用了一系列歷史人物做背景板,虛構出的莉迪亞故事又充滿親和力,加上大魔王接地氣的表演,營造出了無懈可擊的真實感。
當涉及人性的缺點時,剝削壓榨、嫉妒自戀一點都不少,觀眾很難不去上網搜一下莉迪亞·塔爾的“生平事跡”。


塔爾控制欲強烈,她對樂隊里的人事變動頗有政治清洗色彩,同時多年來一直引誘管弦樂隊里的年輕女性,潛移默化地利用自己的權力地位和影響力,讓這些年輕女性走到自己的床上。并且她還會讓這些人認為自己是自愿的,而不是為了資源交換。
塔爾對那些不同意見者重拳出擊,不管是課堂上的學生,還是欺負自己養(yǎng)女的小學生,都是不留情面,一懟到底。
影片涉及角色自殺,但將受害者角色保持在屏幕之外,這讓觀眾可以更好的將精力聚焦在女主角身上。


塔爾生活中最大的挫折是,她并沒有真正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過,觀眾可以把她的強勢看作一種進攻性的防御措施。?
在這個父權為主的世界里,雄心勃勃的莉迪亞身邊有太多類似的人。
她對音樂的熱情、對生活的熱情與她大部分時間里能做的完全不同。
她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一個強勢女性在不斷微小的壓力增加下崩潰的過程。她有自己的想法,遇事時也會進行一些妥協(xié),但最主要的還是堅持自我。

當她深陷丑聞時,她的作品則因此需要被全面下架。
這種矯枉過正的文化同樣值得商榷,一個人公德或私德出了問題后,他/她的作品也被下架,這種通用做法簡單粗暴,看似解決了問題,實則打了所有人的臉。作品創(chuàng)作出來后的好壞是否需要根據(jù)創(chuàng)作者的品德來區(qū)別對待呢。

《塔爾》是一部大女主電影,導演編劇托德·菲爾德專門為凱特·布蘭切特寫了這部電影,并且表示如果沒有她,他就不會拍這部電影。
大魔王精彩的表演讓人對她的角色充滿興趣,同時這個角色的行為上也充滿霸權色彩,職業(yè)能力的強悍掩蓋不了公德私德缺陷。

為了演好角色,凱特·布蘭切特學習了德語、鋼琴、指揮,最終呈現(xiàn)出影片中完美模樣。
此外影片中,莉迪亞在茱莉亞學院教學生的整個場景是一個完整長鏡頭,所有敘事音樂都是現(xiàn)場錄制的,多段管弦樂隊的演奏場景也完全是100%實拍的,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實際上是在指揮德累斯頓管弦樂團,此外凱特·布蘭切特的鋼琴演奏、索菲·考爾的大提琴演奏也都是實拍,這些很考驗導演調度和演員功力。

行業(yè)精英無我相,
是非曲直由人說。

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歡迎關注公眾號:妙看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