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自由飛翔的步兵,美國席勒VZ-1單兵飛行器

在二戰(zhàn)剛剛結束沒多久,美國就有人提出了單兵飛行器的設想,希望通過一些靈巧的設備提升步兵機動性,這種想法隨著科技的進步,在50年代逐漸走向現實。

海軍研究辦公室是一個服務于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zhàn)隊的部門,負責裝備的開發(fā)工作,該部也是陸軍技術指導代理,它在1953年與席勒公司簽訂合同研發(fā)一種單兵飛行平臺,也就是后來的VZ-1?Pawnee,它的主要作用是探索飛行平臺的軍事價值,以及涵道風扇方面的技術。

VZ-1并沒有一個成熟的固定型號,已經生產的幾架原型機就是一個不斷改進升級的系列機型,不過它們的基本形制一樣,都有一個涵道式的風扇升力平臺,使用活塞發(fā)動機提供動力,在平臺上方設置士兵的站立位置,有護欄保護他。

其實VZ-1并不能像直升機那樣達到比較高的飛行高度,它主要運用了地面效應,這種設計的好處就是對飛行器的動力需求不那么強,它本身脫離了地面飛行,減小了摩擦,有利于高速飛行,在碎石路面、沼澤等地形也能正常飛行。

第一架原型機使用2臺水平對置的4缸發(fā)動機作為動力,單臺輸出40馬力,它們驅動直徑5英尺(約1.52米)涵道內的鋁制共軸對轉螺旋槳,總共有8片槳葉,飛行器下方安裝小型的三點或四點式固定起落架,其實就是堅固的金屬支腿。

飛行員通過安全帶固定自己,有一個自行車式的控制把手,他有簡單的油門和螺距控制設備,通過這兩個可以調整飛行器的飛行高度,至于飛行的方向則通過飛行員傾斜自己的身體來實現,想往哪個方向開就往哪個方向適當傾斜。

美國陸軍對原型機很滿意,在50年代中期另外訂購了原型機,越往后的原型機體型就越大,它們的螺旋槳直徑更大,涵道更長。例如第二架原型機就將涵道直徑增加到8英尺(約2.44米),發(fā)動機增加到3臺,第三架原型機將涵道增加到像一個圓筒,起落架改為帶有支撐的金屬圓環(huán),設計師還貼心的給飛行員設置了一個簡易的座位。

通過對VZ-1的研究,設計師認識到涵道式風扇在小型飛行平臺上的有益設計,不過這種單人飛行平臺并不適合軍事,它原本是打算用來提高單兵機動性的,可它的機動速度達不到要求,相對于單兵來說又顯得笨重。

就這么個看起來就不太穩(wěn)定的設備還缺少防護,造價顯然比摩托車什么的要貴,敵方步兵班裝備的普通輕武器就能對它造成有效傷害,這種高投入和低效能的武器確實沒有繼續(xù)發(fā)展的必要,目前有該系列的原型機和仿制品存放在不同博物館可供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