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回廊亭》有感
這幾天看了《回廊亭》,好是絕對說不上的。爛的那一方面真是一言難盡。
我沒有看過東野圭吾的原著,只是通過b站的視頻了解原作的劇情。雖然沒有真正看過原作,不過從收集到的信息來看,原作明顯是揭露人性之惡的作品,而電影居然變成了雞湯電影……。而且原作最重要的詭計是敘述性詭計,理論上不適合改編成影視作品。這都硬搬上大熒幕,只能說創(chuàng)造者頭鐵。
回到電影,電影的前半段還是還好,直到警察離開回廊亭,電影還是能吸引觀眾的。其實就是挖坑階段還過得去,但開始解謎之后,電影就開始放飛自我了。女主表面身份就一律師,憑什么在房子里橫行無忌,還能把二代關(guān)在房子里?之后在毫無鋪墊的情況下,管家、男友就黑化了。整個故事里吸引人的都是原作的內(nèi)容,電影自己加的都很爛啊。
電影里面,我最喜歡的一個設(shè)計就是女主在讀遺書時的那個背景。一個發(fā)光的長方形框著女主。如同神對罪人下達審判一樣,也暗示了女主就是原先的受害者。接下來就是一家人吃飯,一幫演員扮野獸吃肉。我能理解導(dǎo)演的意思,想暗示這一家人都不是好人。但問題是看完后就覺得導(dǎo)演沒有b數(shù)了。富豪那一家,看到最后就感覺是一家小丑。甚至都不用看到最后,看到兒媳掛了之后,富豪一家對尸體的反應(yīng),就有預(yù)感這一家人里面沒有兇手了。
在立意上,電影和原作可以說是毫不相關(guān)。原作是人們對外貌不好的人的惡意,可以說女主的不幸都是由外貌引起的。而電影居然變成了心靈雞湯。我能理解為了過審改變立意,畢竟原作的立意不太可能過審。但是“一個人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光,所以就算孤獨都要好好生活”這立意好像不太站得住腳啊。本身人就是群居性的動物,孤獨很多時候是無奈之舉。而且電影的劇情也不支持這個立意。女主在電影中的孤獨都是被動接受,最后之所以接受也是因為沒有人愿意陪她。你追逐過,但人家不要你,你說“自己一個人挺好?!?,這未免太阿q了吧。

下面是個人的主觀聯(lián)想。
文字和影像作品是兩種完全不同表現(xiàn)形式。所以小說要改編成影視作品不是簡單的按照文字拍,就可以的。再加上是外國的文字,還要考慮本土化。在考慮推理小說的特殊性,《回廊亭》這小說改編成電影的難度,其實是非常大的。
電影可以說是沒有任何推理元素,當(dāng)然考慮到《柯南》每年的劇場版也是推理也來也少,但票房卻越來越高,減少推理元素也正常。但是《柯南》有“炸炸炸”這些爆米花屬性,你《回廊亭》只有個坑爹的狗血愛情。至于本土化,只能說主創(chuàng)有想過,但不多。中間警察進屋那段算是接地氣的,問題是有錢無權(quán)的一家人居然敢藏尸體……。警察走后,主創(chuàng)開始放飛自我,想怎么拍就怎么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