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韓虎 一人中狀元,和尚路過寫下:兒孫自有兒孫福,全詩很經(jīng)典!
生活中,老人們在一起聊天的時候,說到兒女,常常會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边@句話的意思是說,孩子么自有他們自己的福氣,老人不必過于擔憂,也不必為他們過多操勞?,這句話,最初出自關(guān)漢卿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關(guān)漢卿大家也都熟悉,非常有名的元曲《竇娥冤》就出自他的筆下。提到“兒孫自有兒孫?!?,很多人只知道這一句,卻不知道他的下句才是核心,是一首詩里的精華部分。
這首詩的全詩,傳說是一個秀才所寫,全詩內(nèi)容如下:
這句話的下句“莫為兒孫做馬?!?,其實才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旨在告誡天下父母,子女們自有他們的天分,有些天資聰穎,有些稍微愚鈍,作為父母,不應當以天分高低妄下判斷,過早斷定一個孩子一生的成就。另外,更不該每日鞍前馬后,替孩子操辦一切生活中的大小事。
?
這個秀才之所以,寫下這首詩,和他的親身經(jīng)歷無不關(guān)系。他正是看中了生活中的這一點,所以才能寫下這么廣為人知,且能引起大家共鳴的這首詩。
相傳明朝時期,有一個窮秀才姓羅,家境貧寒,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能取得滿意的成績,后來為了養(yǎng)家糊口,不再追求功名,選擇去異鄉(xiāng)教書養(yǎng)家。
而他的妻子是大家閨秀,從沒干過活,因此農(nóng)活全部落在了二字身上。久而久之,兒子拉下了功課。幾年之后,羅秀才回到家,看到孩子很高興,結(jié)果一測試,才知道孩子肚子里沒啥墨水。原本將考狀元寄托在兒子身上的他,大失所望,終究想不開,遁入了佛門。
羅秀才當了和尚,妻子很傷心,想要挽回丈夫,唯一的方法就是將兒子培養(yǎng)成一個優(yōu)秀的人。于是她一邊忙著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一邊在空閑時輔導孩子。等到孩子長大一些,就給他找了最好的老師。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笨兒子經(jīng)過不懈努力,最后終于高中狀元。
鄉(xiāng)里出了狀元,全村人都無比驕傲。狀元回家探親時,大家奔走相告,在寺廟里待了多年的羅秀才知道這個消息后,也十分開心,快馬加鞭回家為兒子慶賀。
但到了家門口,他卻被人攔住了,守門的人進去通報時也只說有個和尚要化緣,羅家母子就想著讓門衛(wèi)給點盤纏,做個善事。可是這個和尚卻不要,非要見羅家母子。
等見了面,他們才知道原來這個和尚就是當年離家出走的羅秀才,羅秀才看到穿著狀元衣冠的兒子,喜極而泣,不禁寫下了上邊一首詩。
有時候想想,人生確實如此。兒孫自有兒孫福,父母不必為兒孫擔憂,也不必為兒孫期望。
關(guān)于這一點,林則徐也有一段發(fā)人深省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