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與脊梁(雜文報作品選)陳震
肚子與脊梁相表里,肚子在前,脊梁在后。 前者軟而下墜,后者硬而上伸。打出生之日起。都曉得腹臍是要害,兜肚就是為此而造。打架時勇者每每扎煞起肚子,怯者往往護著肚子,脊背則可以不管。古代的酷吏,就曾發(fā)明一種刑法,將氣打進犯人的肚子,然后用鼓錘猛擊,使之暴裂,名曰“擊皮鼓”。這就可見肚子始終引人覬覦。
消滅肚子最佳良策莫過于用小刀割斷喉管,
斷其通道,但要侍候好肚子可就麻煩多了。即使是珍饈玉饌的宴飲,也不見得總對肚子有好處。比如有“秦始皇二”美譽的董卓,筑“萬歲塢”,積谷能吃三十年,塢中存金三萬斤,銀九萬斤,這肚子不能說不雄了罷,到了橫死,肚子脂膏充肥,守吏燃火置其臍中,光明達曙,如此者數(shù)日……我沒有參加過他的宴飲,也不曾觀瞻過他的葬禮,無法想象他的肚子究意有多肥大,但燃臍之痛我是有過體驗的。第一次是從家里偷了錢,吃了“雪糕”又吃燒餅,既吃燒餅又飲汽水,冷熱夾攻,上吐下瀉;第二次是叨陪大席,冷有冰鎮(zhèn)果汁,熱有出爐蝦餅,不冷不熱則有牛奶色拉,外冷內(nèi)熱的是油封竿泥;最后一道菜卻是遍體油膩腥葷的人——連盤帶蓋端到醫(yī)院的我。這兩次急診,都是遭罪在肚子,而且都是用艾條灸臍才解了危。而靠每天許多的錢養(yǎng)肥的肚子,等到吃出毛病,怕是找不到足夠的艾條來解危的。
雖如此,肚子還算有福,脊梁卻沒有。它仿佛是肚子的附屬品。肚子好比是漂亮的衣裳,脊梁則好比是掛衣裳的架子。人家總稱道衣裳好看,又有誰贊美過衣服架子呢?我們看見老朋友肚子滾圓,就恭喜他發(fā)福;而看到他用脊背挑擔,拉車,如牛之上輒,馬之馱鞍,就往往走而避之。避之不及,就趕緊稱贊他勤勞。并用手拍他的肩背,試探他還能活多久,以便準時出席他的喪酒宴。我在農(nóng)村挑過擔子,曉得那味道不好受。但怪就怪在這種難挨并非是脊梁的感覺,而是肚子的感覺。人的脊梁仿佛從來就不存在過,因為它從來不提抗議,從來不要求什么。耐勞負重的是脊梁,喊冤訴苦的則往往是肚子。所以人們常說“滿腹牢騷”。只有特別敏感的脊梁,才會痛切地感到被人間騎著是一種什么苦況,比如魯迅;也只有這種人才會違抗肚子的意愿,自行其是,對“嗟來之食”不屑一顧,比如朱自清。
真正有脊梁并感到它的存在的人,我看到的就很不少,但他們的居所總是在書上,緣故是這種人容易死,只剩下令人驚悚的名字。譬如有人問岳飛:天下如何能太平?他回答:“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換言之,有脊梁的文臣武將,不是肚子癟,便是容易死。他本人就死于“莫須有”的罪名。為什么呢?因他脊梁與眾有別:上邊不描花繡龍,偏偏刺上“精忠報國”四個字,又說了許多忠憤激烈的傻話,不知保護肚子。而李卓吾這個瘋老頭竟然謬托知己,在岳少保上面那句話邊,連批了5個“是”——結(jié)果他也不得好死。而他的死法就是我剛才說的:用小刀割去連接肚子的通道。這都是脊梁不聽肚子擺布的下場。
知道肚子的重要性后,一方面荒丘餓鬼少了,另一方面,鐵脊梁的人也不多了。脊,含義是最高處,如山脊屋脊。山脊高處不勝寒,即使人們爬上去,多數(shù)也像攀登珠穆朗瑪峰那樣,在上面扯張大旗、照張相以備后來風光一下了事,誰愿意長期冰凍在那里?至于屋脊,最先受風雨摧折的便是它,翹翹者易折。自然界中連樹也不愿長得太高太直——生怕被雷殛——何況是人!人皆愛其肚子,因其圓如巨袋,可納美味膏腴,不愛脊梁,因其骨鯁有節(jié),徒然惹禍招災。
然而,統(tǒng)領(lǐng)四肢,維系五臟六腑——包括肚子的卻是脊梁。
直立如旗的是人類,橫曲脊梁的則是獸類,有肚子而沒有脊梁的則是蟲蟻。人類的許多疾病,看起來發(fā)生在臟腑,實則病根起于脊梁。這是一位很老的中醫(yī)告訴我的。這位老醫(yī)生據(jù)說因直陳病因,出藥辛辣而獲罪于權(quán)貴。他說他少年時有“不為良相則為良醫(yī)”的抱負。事實上,依我看來,像他這種人能夠保住小命就算不錯。夏天中暑,他在我脊背上捉“痧”,冬月受寒,他又在我的脊椎上拿捏。任何器官出毛病,他總在后背尋找。并且叮囑我,睡覺以木板床為佳,可以堅脊梁,睡軟墊則會使全身疲軟,不得勁。還有,如果和人打架,寧可讓人打肚子或胸脯,千萬要把脊背靠在墻上,別給傷著了。
我至今謹記他的話,所以,雖然在生活中被人打得肚子癟塌,但脊梁還算保護得完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95.9.1)(選自《雜文報作品選》,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