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天干天干,亚洲毛片在线,日韩gay小鲜肉啪啪18禁,女同Gay自慰喷水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太原西南郊清理的漢至元代墓葬

2021-12-23 09:06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太原西南郊清理的漢至元代墓葬

《考古》 1963年05期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

1956年4、5月間,在太原西南郊義井、黃坡、寨溝、北堰、石莊頭等村附近地區(qū),發(fā)現(xiàn)一批漢至元代的墓葬。由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重點清理了其中的一部分?,F(xiàn)將清理結果簡報如下:

一、漢墓

這次清理了漢墓九座(編號為墓6、7、9-11,14—16,18)。除墓16位于黃坡村東0.5公里外,其余各墓分布在義井村西之高地上。其中墓6、16為磚室墓,其余皆為土墓。

(一)土墓7座。墓頂均殘,從殘跡看,墓14、15為洞室,其余均為長方形土坑竪?穴墓(圖一)。墓室一般長2.38—2.88、寬0.93-1.7米。墓的方向,有正南北的,有的100—116°;有的9一24°。葬式均為單人仰身直肢。葬具均為木棺,但都已朽,多已看不出形狀,僅有墓18中的木棺痕跡尙較明顯,為狹長形,頭部略寬。棺旁有碎漆皮,可見棺上曾經(jīng)用漆涂飾。皆無檔釘。

隨葬器物均排列于人骨左側,有的及至頭部以上。以陶器為主,有壺、罐、灶、井、盆、奩、耳杯、博山爐等,器物的組合一般是壺(或罐)、灶和井,也有的壺、罐兼?zhèn)?。另外,也有的墓中還出有小件銅器。分述如T:

1.陶器

壺18件。形式大致相同,均口復圓蓋,長頸,平底,肩飾二鋪首。墓15的一件肩部陰刻隸書“日利千萬”等銘文(圖二)。墓9的三件壺,通體著薄白鉛釉,壺蓋的中央有模制的方格形和雁狀花紋,周繞凸弦紋(圖三,5?四,1、3)。

罐12件。可分兩類,一類有九件,為長核形,作直口或卷口,器身多有淺細繩紋。另一類三件,為圓腹,短頸,口復以幾何形花紋的圓蓋(圖三,1一4;四,2)。

灶6件。梯形,灶面設五釜,’釜上置甑。有的灶面僅作五孔。一般灶上還附塑有耳杯、勺等器皿形象。灶前作長方形火門。有的灶火門旁飾斜方格紋。灶后均作圓孔,形成管形的煙囪(圖三,6)。

井6件。均圓筒形,折唇,井內均置水桶一只(圖三,7)。

奩1件。腹部原著有紅色,現(xiàn)已脫落(圖三,9)。

耳杯6件。大小各三件,制作較粗,器壁厚(圖三,11)。

此外,有博山爐、盒(圖三,12)、盆、小盤(圖三,13)、小缸各一件。

2.銅器均岀于墓18,有蓋弓帽、軸、弓形飾各一件。

3.貨幣3枚。一枚完整,兩枚殘碎,均為西漢宣帝以后所鑄之五銖。

上述七墓,出土位置相距不遠。葬式、葬具以及隨葬器物等均大致相同,應屬同一時期。據(jù)各墓葬式皆為單身直肢、木棺無釘、以及器物組合和器形特征,幷葬有西漢宣帝以后的五銖錢等情況觀察,這些墓葬的時代當屬西漢晚期。

(二)磚墓

共兩座(墓6,16),分述如下:

墓6以磚砌筑前后兩室。墓頂與墓門及北壁已塌毀無存。墓內曾有積水,底部沉積有較厚的泥沙,人骨、葬具及隨葬器物均略有擾動。墓室方向13°。門在前室北端略偏東,前接斜坡式墓道,墓道殘長2,63米。前室長方形,東西2.7、南北1.65米。墓壁砌磚均三平臥一橫立,墓磚制作的不甚整齊。墓底鋪磚成人字形。前后室間由一長1米的圓拱形甬道接連。甬道及后室底部較前室高35厘米。后室方形,四壁向外孤,南北長2.55、東西長2.57米(圖五)。墓中只葬一人,人骨位于后室偏東處,頭向北,兩臂交疊于右側。人骨底部鋪一層厚15厘米的白灰,葬具為木棺,已全朽,尙有殘漆皮。無棺釘。

隨葬器物置于前室及雨道內。有陶罐四件,皆為圓形,口沿外折,其中兩件飾繩紋,兩件在腹部下端和底部飾籃紋。陶灶一件,梯形,灶面作三釜,釜上置甑,長方形火門,無花紋亦無附設器皿。小陶碗二件;陶勺一件;陶井一件,為方形,井架上端殘缺,井旁置一水桶(圖三,8)。陶俑一件,立于灶前(圖六,1)o陶狗一件,臥于東南墻角下(圖六,3)。陶雞一件,立于灶后(圖六,2)。規(guī)矩紋銅鏡一面,置于甬道中(圖三,10)。另有裝飾品二十五件,死者頭部有穿孔玉佩及蚌珠等,另一串蚌珠及一枚莽幣"小泉直一”,飾于死者左手腕上。

此墓墓壁向外弧。隨葬器物中的規(guī)矩紋銅鏡和陶雞、狗、俑等,為東漢墓中常見之物,因此,其時代當屬東漢。

墓16使用制作較精的繩紋磚筑成前后二室。二室間亦以圓拱形甬道接連。墓門、墓道均在北,已塌毀,墓頂全場,墓壁多已殘毀。墓向21°。前室方形,東西兩壁外弧,長、寬各2.75米。墓底鋪磚,為平行直鋪。墓壁砌磚為五平臥一橫立(后室亦同)。西側有一圓拱形小耳室,寬1、長0.63、高約1.2米,室內未發(fā)現(xiàn)器物。后室長方形,東、南、西三壁外弧,南北長2.95、東肖寬1.9米,室中未見遺物或骨骸。因墓室繭毀,擾亂過甚,人骨與隨葬器物均成碎片,混集一堆,位于前室東南隅,人骨只剩頭骨一塊,肢、肋骨數(shù)節(jié),未見棺木遺跡。

隨葬器物多屬陶器,由碎片中可辨出的器形有繩紋寬唇盆、倉、案、奩、盤、耳杯、勺等,案與耳杯里面涂以紅色。另有殘環(huán)首小銅刀二件和不明用途的長方形小石片兩塊。

此墓前后室墓壁均采用了外弧的筑法,且墓磚已出現(xiàn)繩紋,制作也精細整齊,同時墓中隨葬器物的種類也愈益繁多。因此,時代可能屬東漢晚期。

二、隋唐墓

共七座(墓1一3、5、8、12、13)。

墓12為隋墓,位于義井村西約0.25公里。為南北向的土洞墓,墓道已毀。門在南。長形墓室,東西兩壁外弧,長2.65、寬0.81-1.3米(圖七)。墓內置一棺,木棺已朽,但輪廓尙存,前寬后狹,棺上曾以漆涂,在棺旁發(fā)現(xiàn)有殘存漆皮。棺內合斂二人,頭均向南,左邊一人為仰身直肢(約女性);右邊一人微壓住左邊人骨,面向西傾,雙手交疊于左側(約男性)。隨葬器物有靑釉瓷壺一件,位于棺內左邊人骨頭部之東,壺為高頸,扁圓腹,里外施釉,口部殘,釉開冰裂紋,底部凹進,周有旋紋一道,壺高12.7厘米(圖八,7)。壺底部還壓著一塊方形小鐵片,似為鐵鏡,但銹蝕較重。墓室之東南接近棺木處有圓唇灰陶罐一件,罐口上放一件凹底的紅陶小碗(圖八,1)。左邊的人骨手指旁有銀戒指一件、人骨口內有隋“五銖”二枚。根據(jù)出土器物及貨幣判斷,此墓當為隋墓。

墓13位于寨溝村北高地,用繩紋磚砌方形單室,方錐頂,墓壁東、西、北三面外弧,砌磚為四臥一橫立,長4、寬3.9、高3.5米。墓底鋪磚,南端一部分成人字形,北端均為平鋪。門在南壁,圓拱形,用磚縱立封閉。墓道已毀。墓內南北幷列三棺,內各葬一人,皆頭向南,仰身直肢,木棺首寬尾狹,平蓋。隨葬器物極少,僅于棺前有肩部刻水波紋的長頸喇叭口小陶壺(圖八,3),及侈口卵腹陶罐(圖八,4)各一件。另在東邊人骨手腕旁有銅胎料鐲一件,蠲環(huán)纖細扁圓,呈靑灰色,似駐瑯質。西邊人骨口內含一枚莽幣“小泉直一”。位居中間的人骨未發(fā)現(xiàn)遺物。從墓形和出土器物來看,此墓約屬隋唐時代。

另五座(墓1一3、5、8)為唐墓,墓1,2,5位于石莊頭村東約0.5公里;墓3、8位于北堰村西約0.5公里。墓室均用繩紋磚筑成單室。僅墓1砌成棺形,其余皆為方形或長方形。墓3東壁又筑一圓拱形耳室(圖九)。墓1、3底無磚,墓2、5、8均在北壁砌一棺床,墓5的四角以磚砌柱,柱頭設械斗。墓室多系座北向南,南壁設圓拱形門,以磚平臥或縱立封閉。墓頂皆方錐形,有的已經(jīng)場毀。墓室一般長2.15—3.45、寬2.07—2.47米(墓1為棺形,前寬0.75、后寬0.47米)。墓壁砌磚均三平臥一橫立,均向外弧。各墓所葬人骨多已腐爛,僅墓1中人骨保存較完整,為單身仰臥直肢;墓3中有二頭骨,一在主室,一在耳室,都不很完整,皆屬成年人之骨胳,其余墓中僅遺殘碎骨骸散亂于棺床上。各墓均無葬具。墓3、5、8三座中各有方形磚墓志一合,可惜志文墨跡全部剝落無遺。墓志系用兩塊方磚做成,上蓋復斗狀,無雕刻。墓1出陶罐六件,其中五件為涂白衣的塔式罐,均排列置于死者頭前。墓2有陶罐一件、殘交股鐵剪一把和銅軸頭一件,又有雙幕皆鎏金的“開元通寶”錢一枚。墓3除有墓志外,還有陶盤一件(圖八,6)、陶灶一件、平底陶碗三件和鐵鏡一件,均置于主室內,耳室中無隨葬物。墓5除墓志外,有兩件陶俑,形態(tài)相同,均頭戴風帽,身穿長衣,足著靴,腰束帯,衣上著有紅、黃等色彩,多已脫落;拱手直立,手中原執(zhí)有物,現(xiàn)已失(圖八,5)。另有一些陶俑殘片,有人、馬、雞等。陶器有罐、盤、小碗各一件;貨幣有“開元通寶”錢二枚。墓8除墓志外,棺床西邊有備鞍殘?zhí)振R三件,皆涂紅色,棺床下有圓唇灰陶罐一件,棺床上置“開元通寶”錢三枚和銅帶飾一件。這五座墓就其墓室形制結構和隨葬器物來看,而近幾年來太原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唐代前期墓,如董茹村趙澄墓(武周萬歲登封元年,公元696年)等大致類同,可能時代應屬初唐。

三、宋墓

一座(墓4),以繩紋和素面兩類磚砌成方形單室。方錐形頂,四壁外孤,墓壁砌磚亦為三平臥一橫立。正南北方向。南壁開圓拱形門,以磚縱立封閉。墓底不鋪碑。墓室南北長3.35、東西寬2.66、高2.33米。墓中央南北順置一棺,棺長1.95、寬0.85米,棺內合斂三人,死者軀干骨已朽,只存頭骨三個,幷列于棺內之前端。隨葬器物有一件黑釉小瓷罐,另有“開元通寶”、“天圣元寶”、“圣宋元寶”各一枚。此墓時代,約屬北宋末葉。

四、元墓

一座(墓17),位居黃坡村東0.5公里。為六邊形磚筑單室,圓錐頂。北壁下筑棺床,南壁開圓拱形門,以磚縱立封閉。墓室南北長2、東西長2.27、高2.25米。葬制為夫婦合葬,無棺,死者仰身直肢,幷置于棺床上,頭向東。隨葬器物有黑釉帶蓋瓷罐(圖八,2)及魚水紋銅鏡各一件。瓷罐蓋上里沿墨書有“元大德十年五月初一日魏四漢家記”,由此可知為元墓。

(執(zhí)筆者 代尊德)

太原西南郊清理的漢至元代墓葬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台山市| 临城县| 靖边县| 襄樊市| 乐平市| 报价| 阳曲县| 淮安市| 九台市| 延津县| 桃江县| 新乐市| 平阴县| 池州市| 称多县| 象州县| 宁阳县| 平江县| 和政县| 南宁市| 阳江市| 乾安县| 华容县| 鹿泉市| 比如县| 大邑县| 扎兰屯市| 西昌市| 甘孜县| 永登县| 富裕县| 肥西县| 孟村| 封开县| 洪泽县| 陆川县| 花莲县| 泾川县| 武乡县| 义马市| 赣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