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李云龍的亮劍精神:大孤鎮(zhèn)軍事演習和平安城攻堅戰(zhàn),能給我們多少啟迪?

昨天寫了如何攻打沒有戰(zhàn)略縱深的孤島梁山,并沒有引起太多讀者共鳴,這是可能是因為我寫得有些太含蓄了,所以今天咱們換一個故事,來聊一聊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的李云龍和亮劍精神。
《亮劍》中的晉西北鐵三角,都有歷史原型,《亮劍之雷霆戰(zhàn)將》雖然很雷人,但點出了歷史上那位名將尊姓王,名中有山,感情經(jīng)歷有幾分相似。
《亮劍》演的不僅僅是一個李云龍,這部歷史劇展示的是那個崢嶸歲月的英雄群像:副總指揮、師長、旅長雖然很尊敬地沒有直呼其名,但當時的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一二九師師長、三八六旅旅長,大家都是再熟悉不過了。
咱們今天的話題,不必說歷史原型一望而知的師長旅長,也不討論李云龍的歷史原型在1955年的軍銜是少將還是中將,咱們要聊的是李云龍對大孤鎮(zhèn)和平安城的圍與攻:在我的固有領土上,想演習就演習,想進攻就進攻,演習也可以演變成進攻,這就叫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為兵之事,在順詳敵之意,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

孔捷念誦的不是兵書戰(zhàn)策,“不謀之論”出自清光緒十九年恩科舉人陳澹然的《遷都建藩議》,該文開頭一段話是這樣的:“方今天下所尤患苦者,非英德美日諸國乎?日本僻處東海,滅琉、亂朝、割臺,以窺閩越……”
看過《遷都建藩議》的讀者,肯定會發(fā)現(xiàn)這段引述在三個地名上各缺了一個字,還有個地方換了一個字,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半壺老酒是歷史領域作者,只能談古不好論今,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還可以聊幾句,其他的就不行了。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孔捷看的是清朝舉人的論述,而李云龍似乎更喜歡《孫子兵法》,“殺將”一說出自《孫子兵法·九地篇》,后面還有幾句:“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strong>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戰(zhàn)略方針確定以后,就要封鎖關口廢除通行證,不允許敵國使者往來,發(fā)現(xiàn)敵人疏漏或挑釁造成的戰(zhàn)機,就要迅猛進攻拿下其戰(zhàn)略要地。
李云龍讀書不多,要不是趙剛督促學習,這位團長扁擔倒了也不知道念個一字,但是他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很多技戰(zhàn)術都暗合《孫子兵法》,其中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在大孤鎮(zhèn)圍城演習和平安城攻堅決戰(zhàn)之中。
李云龍把大孤鎮(zhèn)圍起來進行軍事演習,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這一點他跟楚云飛說得很明白:“我最近不太好,有人往我眼睛里插棒槌,能好嗎?”

李云龍眼睛里的棒槌,自然是楚云飛插進去的:他在屬于李云龍轄區(qū)的大孤鎮(zhèn)擺了兩個營,其中一個營還是清一色的德國造山炮和迫擊炮。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李云龍知道這次的忍氣吞聲,只能換來楚云飛的得寸進尺,他馬上決定進行軍事演習:將自己的八個營抽調出三個,把大孤鎮(zhèn)圍得連只蒼蠅也飛不出去,而且他的做法讓別人一點都挑不出毛病來——在自己的地盤上搞軍事演習,礙你啥事了?
軍事演習誰都能搞,楚云飛搞得,李云龍當然也搞得。李云龍的高明之處,在于時間和地點的選擇,楚云飛被困得一籌莫展,只好向李云龍低頭服軟:“四五天之后,我那兩營人恐怕早就餓死了……看見老兄這么‘真誠’,我心里實在是太‘感動’了。有一件事我想拜托老兄,叫你的部隊給我開一個口子,我那兩個營要撤防了?!?/p>
李云龍很“真誠”,他原本是有把握在一個小時就把楚云飛的兩個營吃掉的,所以楚云飛很感動,也很不敢動:真理就在大炮的射程之內(nèi),李云龍是不好惹的,惹惱了李云龍是不好辦的。

楚云飛之所以灰溜溜地主動登門服軟,就是因為李云龍隔絕了大孤鎮(zhèn)與外界的聯(lián)系,那兩個營的人馬得不到任何后勤補給,鎮(zhèn)子里那點存貨消耗光了,士兵就會從老百姓口中奪食,老百姓的商品賣不出去,原本就已經(jīng)怨聲載道,根本就沒有人愿意為楚云飛的作死行為付出代價,惹急了就能掀翻軍火庫,把那兩個營長都綁起來送到鎮(zhèn)外。
李云龍的人槍都比楚云飛多,在絕對實力面前,任何陰謀詭計都是徒勞,只要李云龍愿意,就可以分分鐘攻入大孤鎮(zhèn)全殲守軍,只不過是怕傷及太多無辜百姓,他才以演習為名,把大孤鎮(zhèn)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孤島。
不管怎么說,李云龍和楚云飛還屬于兄弟鬩墻,所以能用圍困演習的方式解決問題,就沒必要真刀真槍開干。當然,如果楚云飛不低頭認錯,李云龍也是可以擦槍走火,把演習變成實戰(zhàn)的。
有過節(jié)的兄弟可以溫柔一些,對倭寇,李云龍可就沒那么客氣了,平安城里的山本一木,就在李云龍的攻城大炮下化為了齏粉。

李云龍打平安縣城,不分主攻助攻,他有一萬人槍,火力十倍甚至數(shù)十倍于鬼子,要是放跑了幾個,他就沒臉見丁偉孔捷了,所以他的命令,就是把那座孤城圍起來,不管是小鬼子還是二鬼子,有一個算一個,全都甕中捉鱉。
李云龍攻打平安縣城,完全屬于收復失地,但是小鬼子卻不不甘心放棄既得利益,山本一木在漢奸的協(xié)助下困獸猶斗,其他地方的鬼子狗急跳墻,火燒屁股一樣趕來增援,這時候就要看丁偉和孔捷的阻擊是否給力了。
孔捷是豁出一切,打碎壇壇罐罐也要跟鬼子死磕,丁偉則是采用蘑菇戰(zhàn)術,拆橋破路,沿途騷擾,讓山本一木的援兵看著平安城火光沖天卻抓耳撓腮沒辦法。
當年的楚云飛還有一些骨氣,調轉炮口跟鬼子對轟,硬是在火力上打了個旗鼓相當。
李云龍當時只有一門炮就敢打被鬼子和二鬼子占據(jù)的平安縣城,這就是亮劍精神。當然,打下 平安縣城,那門大炮也功不可沒——如果給李云龍一車炮彈,他都敢去打太原。

“我們敢于亮劍,敢于戰(zhàn)斗到最后一個人,狹路相逢勇者勝,亮劍精神,就是我們這支軍隊的軍魂。劍鋒所指,所向披靡!”
這是電視劇《亮劍》中李云龍畢業(yè)論文里的一段話,這段話道出了亮劍精神的實質,無論對手是小鬼子還是二鬼子,李云龍、丁偉、孔捷都會毫不猶豫地亮劍。
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從《孫子兵法》的夷關折符到李云龍的亮劍精神,五千年的智慧結晶和迅猛發(fā)展的綜合實力,不但給了我們逢敵亮劍的勇氣,還給了我們亮劍取勝的底氣,大孤鎮(zhèn)也好,平安城也罷,重溫李云龍的軍事演習和四面圍攻,讀者諸君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