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雪人定律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這樣的事。
上午你和小伙伴們開開心心堆了個雪人,當你和小伙伴吃完午飯再來看時,雪人可能已經(jīng)被破壞掉了。
這種行為我稱之為——踢雪人定律。
一般達成“踢雪人事件”需要三個條件:
1,制造雪人,保護雪人的人不在現(xiàn)場?;蛘邲]有能力去保護雪人。這就是保護者。
2,雪人本身,重點是雪人本人不能反抗。雪人就是弱勢群體。
3,踢雪人的人,這群人就是施暴者。
當保護者不在現(xiàn)場,雪人不能反抗,施暴者實施暴行的時候,踢雪人事件就產生了。
回想過去的生活,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著踢雪人事件。在學校中,有校園暴力;走到職場,有職場暴力;在網(wǎng)絡上,有網(wǎng)絡暴力……
有時候還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保護者面對施暴者過于強大時,保護者可能不去履行保護的義務,甚至于變?yōu)槭┍┱摺??還比如,有些人和此事件無關,但是因為施暴者的加壓或者環(huán)境的影響,也轉變?yōu)榱耸┍┱摺?? 還比如,有時候雪人自身也會認為自己被施暴的原因是因為自身不夠好。不管出現(xiàn)哪個情況,雪人都是受害者。
而對于保護者面對的是挑戰(zhàn)和憤怒,是義務性地捍衛(wèi)正義,并沒有帶來正向的情緒刺激。所以保護者也算是弱者,面對過大的壓力時候,轉變心態(tài)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對于雪人來說,整個事件中,自己都是受害者,因為自身的脆弱,只能希望保護者給予自己支持,當失去了保護者的支持時,往往雪人就會崩潰,最終自我毀滅。
而對于施暴者來說,踢雪人這個事件帶來的是大量的情緒刺激,往往這種情況下,人們會失去理智,不會理性判斷正確與否,只會用更強的暴力獲得更多的情緒刺激。
希望每個了解到“踢雪人定律”的人都可以在參與一些情緒性較強的事件時,冷靜的思考一下,你的行為你的話語是否傷害到了其他人,你是否成為了施暴者。希望我們不會成為“雪人”,也希望我們可以成為“雪人”的保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