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流 我大學時候的桌面布置


大學時候的上床下桌,桌子上一大堆東西。大概是大四快畢業(yè),桌子上東西最多的時候。
筆記本:Y450,上大一時候買的。
副顯示器:聯(lián)想的一塊15寸的二手顯示器,1024*768,20世紀頭十年最基礎的液晶顯示器。買來時候內置電源就是壞的,拖著一臺外置的12V電源。所以便宜。
后來呢~
1st!12V外置電源燒毀。我把顯示器拆開,把里面12V電源焊下來,然后焊出了三根線,引出了12V和5V電源,然后找了一個撿垃圾的臺式機電源,帶起來。自然,那個臺式機電源使用短路綠黑的方式啟動。
那次我意識到了一個非常麻煩的問題:線損。5V電源在20cm長的線上,就會損失掉接近0.5V電壓,導致末端電壓不夠啟動顯示器。無奈之下我只能盡可能將5V電源線縮短。
2nd!外置5V越來越不好啟動顯示器了。接線處稍微松動一點副顯就無法點亮。于是……在顯示器內部裝了一個帶散熱片的7805降壓管,內置5V,把顯示器成功改裝成了12V單電源供電。
3rd!過了大概一年,有一天這個顯示器又點不亮了。用手電一照,啊,背光沒了。再次拆開后蓋,把燈管升壓板拆掉,裝口袋里去本地電腦市場掃貨。40塊錢買來一塊新的升壓板,裝上,OK~又亮了。
就這樣這個280塊的二手顯示器,從大一第一天用到了大學最后一天。
臺式機:865G+奔四2.8E+1G DDR400+1T*2硬盤+GF4 MX440顯卡。
本來呢,我父母是不支持我上大一就買電腦的。于是我只能自己想辦法。思前想后,我決定玩一招暗度陳倉。在去大學報到前幾天,我找了一天家里沒人的時候,把我之前用的二手零件拼拼找找,組成了一臺主機的配置,然后和備件、鍵盤鼠標、和其他工具一起拿到了一個哥們家的地下室。在地下室里,把這臺主機組裝好,海綿泡沫塞滿,工具和備件也一并塞里。
在去報道出發(fā)的前一天,抬著這臺主機去了圓通,收件人寫我自己,收件地址寫還沒報道的大學,直接郵走。郵費170塊。。。。
到了報道的第一天,趁著還沒軍訓,立即趕到提前調查好的二手電腦市場,拿下那臺副顯示器。于是~一切OK。
雖說這套配置灰常垃圾,甚至掛兩個QQ都會小卡,CF在800*600分辨率下只能跑到30fps左右,但是畢竟是臺完整電腦不是~
那時候的顯卡是6200GT,標準的DX9顯卡。后來在6200GT越來越不穩(wěn)定之后,換了塊GF4 MX440。畢竟大學上了2年,對游戲也喪失了不少興趣,副主機有沒有一塊DX9顯卡已經無所謂。
在大學的4年里,這臺主機主要的任務就是文件存儲和XP系統(tǒng)平臺。畢竟我筆記本主要系統(tǒng)是win7,在需要一個完整的XP系統(tǒng)時候,這臺電腦是最合適的
桌面照明:36W暖色熒光燈管
這個燈管是我整個桌面最“賽博朋克”的玩意。熒光燈管嘛,屬于真空放電管,19世紀尖端科技YES√。在控制上我買了個220V的小交流繼電器和兩個220V按鈕,接成了一個帶自鎖的繼電器回路。按下接通按鈕,繼電器啪一聲吸合,燈亮。按一下滅燈按鈕,繼電器又啪一聲釋放,燈滅。ye~儀式感滿了。繼電器還同時充當了筆記本散熱座的支架。這么一堆220V的導線,繼電器接線柱還裸露著就扔在了筆記本散熱座下面,大學時候真的莽。
至于燈管和顯示器怎么固定的,鐵絲栓的,栓在床下的橫擔上。
路由器:騰達的一款,忘了什么型號了。
當初選這一款,只有一個理由:天線是螺旋旋鈕的,能擰下來。那時候的設想是,在自己寢室的窗臺上,掛一個平板天線,把路由器的信號發(fā)射到校園空間。這樣在部分區(qū)域,我就無需手機流量就能上網。是的,那時候3G還沒大面積普及,更別提4G了。一根天線擰下來接平板天線,另一根不用,負責覆蓋自己寢室。
但是呢,我不靠窗,得在屋里拉網線,拉插排,墻面固定天線之類,想想還是沒做。畢竟需求沒那么大。
其他雜物:右邊角落有個臺式機電源,是副顯示器的電源,也是那個紙盒子下面CDROM的電源。特地買了一臺帶耳機插孔、播放按鍵和音量旋鈕的CDROM,插上耳機,放入一張CD,用CDROM面板上的按鈕聽歌,嗯嗯,儀式感MAX*2。
另外,還有一臺二手的索尼CD機,也算是制造儀式感的一部分。那臺相機,是富士的F85,隨身長焦。就是因為天天背包里都帶著,結果螺絲震沒了幾個,大四時候已經只能拿透明膠帶纏住用了。
手機是魅族的M9,也是二手貨。前黑后白地用了2年多,畢業(yè)后近一年還在用。
移動硬盤盒是元谷科技的3.0硬盤盒,那個年代少有的幾款USB3.0硬盤盒。全鋁,直到現(xiàn)在還在用。
鼠標墊是魅族M8的。上面的錢夾子也用到了現(xiàn)在。
以上~就這么多。我大學時候的桌面在大二下學期基本成型,就這么用到了大四畢業(yè)。別人搬寢室半天,我得完整地一天才能搬完布置完。
那時候真是,能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