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青少年無法抗拒社交媒體
青春期、互聯網以及歸屬感和接納感是需要社交媒體的,這是青少年的制勝法寶,因為它提供了一種與他人聯系的方式。
青少年幾乎會做任何事情來被其他青少年接受,他們傾向于順從同齡人的意見。
也許是因為他們仍在發(fā)展自己的身份,青少年并不總是能夠保持堅定的自我意識。
社交媒體是當今青少年的聚會場所。他們的在線行為與他們迫切需要被接受并被納入群體的渴望有著錯綜復雜的聯系。這就是為什么心理治療師通常不鼓勵父母將青少年與手機分開或禁止他們使用社交媒體。如果社交媒體是當今青少年的語言,那么如果他們不使用它,他們就會與同齡人群體疏遠。但他們需要他們的治療師、父母和他們的老師給他們建設性的指導,讓他們知道如何處理這種有時會出現問題的新語言。
在線連接——從不孤單
對于任何文化中任何一代的青少年來說,真正重要的是同齡人群體、他們在同齡人群體中的地位、他們的受歡迎程度和他們的友誼。
青少年時期的孤獨和孤立在發(fā)育上當然是不合適的,而且通常不會對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那些在面對面社交中尷尬的青少年有機會在網上彌補他們的行為,他們在互聯網上與任何對他們可用的人建立聯系。
他們走出學校圈子,結識了不同城市和國家的其他青少年。
青少年需要彼此
青少年正在從家人的聯系轉向其他人的聯系,而他們的同齡人通常是開始的地方。幾十年前,青少年習慣將固定電話連接到一根長繩上帶入臥室。他們會關上門,花幾個小時與朋友和愛人通電話。
今天的父母則在抱怨社交媒體。但是,讓一個青少年遠離她的數字設備和她的社交媒體,就是讓她遠離人際關系。
虛擬世界中存在風險和反叛,除了在線掠奪者的威脅之外,還有更微妙和普遍的危險形式。青少年希望被接受,他們對自己有高度的認識。他們想在人群中脫穎而出或看起來與眾不同。
互聯網和社交媒體讓獨立思考變得更加困難。青少年在社交媒體平臺上認同他們高度重視的同齡人群體。這些平臺通過算法,讓青少年更忠于團體的意識形態(tài),他們的獨立思考正在變少。
所以青少年經常在網上說和做一些不能反映他們真實身份的事情。他們的言行甚至可能在道德上與他們私下里的身份不符。但他們做這些事情是因為其他人在做,因為這是同齡人群體的文化。
這可能涉及發(fā)送自己的裸照、分享不當材料或侮辱其他青少年。它還可能涉及大多數成年人認為對青少年不安全的其他魯莽行為。
當您做出與其他人不同的選擇時,這種感覺非常不舒服,以至于您可能會改變主意并接受周圍人的看法。你的選擇是順從還是極度孤獨。
人類——尤其是青少年——掙扎著獨處。相反,他們盡最大努力融入并屬于同齡人群體——做群體做的事,說群體說的話。為了避免與同齡人群體疏遠,青少年很快就會放棄他們脆弱的想法、價值觀和自我意識,轉而支持他們想要歸屬的群體。
當社交媒體讓青少年感到更加孤獨時
有時,通過互聯網連接的希望和承諾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
無論拒絕是否真實,對于一個青少年來說,看到其他人榮耀的在線證據——他們的成就、假期、浪漫和友誼——會讓人產生強烈的嫉妒和絕望的感覺。
只看一張別人玩得很開心的照片,在青少年的心目中,就可以建立孤立的感覺,這是難以忍受和危險的。
而這種強烈的感覺也是青少年無法離開社交媒體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