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3.5型航母為何甲板前邊緣都用了圓角?


平心而論,包括瀚海狼山在內(nèi)的不少人,都認為001的外觀不夠硬朗。似乎哪里有些不對。仔細研究下來,覺得問題主要出在兩個方面:第一,當然是翹頭的滑躍甲板。這樣一個弧線的造型,對比美弟的各種大平板,確實有點突兀,似乎跟不上時代。甚至感覺上也不如比他還小的4萬噸級別的戴高樂級。甚至兩棲攻擊艦都要整體上更協(xié)調(diào)一些。再有一個原因,就是001的前滑躍甲板和斜角甲板的前部外形,都采用了罕見的圓角過渡的邊緣,從外觀上就像是烤面包的邊緣一樣。這和各種大平板直角造型的大噸位航空艦艇相比,這風格就不是一個路子。其實當今全球同樣采用滑躍前甲板的大艦并不少,但是卻幾乎沒有后來者再采用這種圓角邊緣的過渡。甚至俄羅斯進入新世紀,為三哥改造的超日王號,都在整體是曲線的前滑躍甲板的邊緣,特別增加了幾道折線。這樣從遠處看,似乎外觀更協(xié)調(diào)一些。

現(xiàn)在大家都說,武器的顏值也代表了戰(zhàn)斗力。外觀漂亮的戰(zhàn)斗機和軍艦,實戰(zhàn)能力也絕對差不了。那么從001到002,為何在這方面仍然對這種快40年前的設計,根本就沒有做
任何改變和升級呢?其實從庫艦開始,一直到現(xiàn)在的001和002,都可以稱作1143.5型航母,這是蘇聯(lián)當年的代號。雖然001買來后進行的很大程度的升級改造,002則有更多的本國設計和關鍵設備,內(nèi)部的情況已經(jīng)有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和1143.5型的首艦庫茲涅佐夫號相比,不得不承認艦體的整體外觀造型仍然沒有大的變化,因此繼續(xù)稱呼這2艘也是1143.5型是說的過去的。這型大艦的圓角邊緣過渡方式仍然保留,現(xiàn)在看來似乎也是有原因的。一種說法是:當年1143.5型設定的主要戰(zhàn)場環(huán)境是北冰洋和北大西洋,這里全年降雨較多,而且非常濕冷;一年有中有半年時間是寒冷的結(jié)冰期。如果采取和美國海軍航母一樣的飛行甲板直角邊緣設計。

那么在濕冷的環(huán)境下甲板就很難自然排水,而且容易結(jié)冰,并在甲板邊緣形成懸掛的很長的冰凌。這樣對沒有彈射軌道引導和約束,完全靠慣性滑躍起飛的艦載機會造成危險。采用圓弧邊緣就可以很**水,減少冬季嚴重結(jié)冰和掛冰凌的風險。這種說法,肯定是有道理的。而目前某方海軍使用001和002的平均緯度要低的多,為何還要原封不動的繼承這種設計呢?更深入的考慮,可能在于圓弧邊緣對前甲板的氣流流場比直角邊緣更有利。航母上氣流和風場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艦載機的起降過程中。此時,航母都是逆風高速前進,上翹的滑躍甲板會造成氣流擾動。相對于甲板風吹來的方向,會在上翹甲板的后方形成低氣壓,并從上翹甲板的左右前后幾個方向形成擾動亂流。這個擾動平時可能是很小的,因為上翹只有14度,而且長達近百米。但是在起降戰(zhàn)機時,航速將近或大于30海里,即時速大于等于55公里,對于正在滑躍起飛的飛機還是有不少影響的。用圓弧形邊緣的構(gòu)型有利于穩(wěn)定從兩翼的來的甲板風,不僅有利于提高起飛的安全性,還可以適當提高滑躍起飛的重量。

不論平甲板航母還是滑躍航母,在出設計方案后,都要制作模型吹低速風洞,研究甲板表面流場對艦載機操作的影響。對大平板航母來說,影響流場的主要是艦島。而對中大型滑躍型號來說,除了艦島影響降落,翹頭氣流更影響滑躍起飛。既然蘇聯(lián)原設計證明圓弧邊緣對起飛有利,就沒有必要為了照顧外觀而簡單的更改成熟的設計。

另外瀚海狼山認為,航母就是一個大型的鋼結(jié)構(gòu)體。而熟悉金屬性能的專業(yè)人士都知道,一整塊弧形的鋼結(jié)構(gòu),他的抗外力強度,是大大超過呈直角焊在一起的兩塊獨立的鋼板;強度也超過把這塊鋼板人為做上幾道折線后的強度。航母再大,在大洋上也不過是一葉扁舟。過去曾經(jīng)有美國航母遇到臺風,外飄甲板被巨浪直接拍扁的記錄。而用圓弧邊緣加強外飄很大的甲板區(qū)域,也會增強甲板的整體強度,對抗巨浪的沖擊。當然,這種造型,到純平大平板時代是不會再保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