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筍
黔東南文史資料 第12輯 八月筍 作者:楊家珠 八月筍,因產(chǎn)于陰歷八月而得名。在樂里鎮(zhèn)的白巖山、銀洞山、岑峨坡,平陽鄉(xiāng)的高岳山?九洞山、洛陽坡,兩汪鄉(xiāng)的半邊山等原始森林中多有出產(chǎn)。筍成竹后高不過盈尺、粗不過刀柄,葉深綠色、空心極小。竹子不能用于編織,而其筍則皮很薄,味鮮美。 產(chǎn)筍時節(jié),極大地滿足了當(dāng)?shù)厝罕娛秤?。這一帶人民習(xí)慣食筍的方法有四:一、炒筍,把筍切成短節(jié)或搗爛,入鍋爆炒,熟后放少量湯,再加入少量酸辣椒或酸菜,湯開后放味精,花椒等佐料即舀。二、煮酸,凈煮筍子,或摻糯米煮稀飯或煮魚類,一般加入薄荷、魚蓼、花椒和燒干的辣椒。三、泡酸,把整根筍放入酸壇中泡,若用腌魚糟泡更好,透酸即可食,生吃極脆,熟吃與魚或肉同煮,其味更佳。四、炒干筍,將筍用開水煮后曬干備食,若次年春季食用,與椿芽同炒更好。無論上述那種吃法,其筍都起到解葷、開胃、增進食欲的作用。 隨著交通的便利和市場的發(fā)展,八月筍還遠銷凱里、貴陽市和附近一些縣城??h罐頭廠生產(chǎn)的八月筍罐頭,大部份原料是從這些地方采購的,筍子罐頭早已遠銷省內(nèi)外,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