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切都是頻率 一切都是潛意識在做主
這是第二次提到精神酵素,上一次說的是葉綠素。某一種方式形成了刺激,而在這刺激的作用下,受到刺激的主體產生出可明顯覺受到的情緒變化,這樣能形成刺激并引發(fā)響應的刺激源就是精神酵素。
葉綠素進入體內,能激發(fā)能量的禮花,這是一種刺激;不同強度與顏色的光也能讓人莫名地形成各種心理感受;同樣地,不同頻率與節(jié)奏的聲音也可以讓人感受到愉悅、壓抑、恐懼、悲傷、亢奮、沮喪。光與聲,都是頻段上的頻率,只不過一個是光子的抖動頻率,一個是原子的振蕩頻率。
其實一切都是頻率。構成我們身體的每一顆粒子,都在意識的主頻率下工作,而你的意識頻率決定了你自己的感受。有句話說,“我激動得都抖起來了”,這不是玩笑話,而是一種真實的身體狀態(tài)描述。當然這和帕金森的抖是不一樣的。當自我意識進入高維高頻狀態(tài)時,內在的顫抖是無法抑制的,猶如不停地寒顫一樣。
頻率存在場域共鳴的特性,最明顯的就是溫度。溫度也是一種頻率,是空氣中微粒抖動的頻率形成了溫度。而導致空氣中微粒抖動頻率增加與降低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陽光。光在我們的認知中代表著安全、溫暖、有生機,因為我們本身是趨光性的、趨暖的生物形式。沒有光的地方總是讓人感到不安。
最明顯的是抑郁癥患者。天陰沉的時候他們會明顯感受到更深沉的壓迫感。但過于強烈的光線也讓人不安,因為我們無法在高溫中生存。過于高頻的光,例如激光會洞穿我們的身體,強烈的持續(xù)的陽光也會讓我們因為中暑而感到不適。所以光也是有頻率區(qū)間的,猶如聲音的音量與節(jié)奏,過高或過快都讓人感到難以接受。
但有些在巖洞或深海的生物,終其一生沒有見過一絲的光,眼睛都退化消失了。對于它們來說,水中的一個氣息的味道、一個波動的激蕩,都意味著附近有食物出現(xiàn)了,或有捕食者在靠近中。這些會讓其內在陡然間形成亢奮,或伺機而動,或逃之夭夭。
。。。。。。
比如一個餐廳,經(jīng)營者會把就餐區(qū)的溫度放低,這樣客人就會點肉類的食物;把薯條做得咸一點兒,飲料就賣得快;把墻壁的顏色做得鮮艷,顧客的就餐速度就會提高;放古典音樂,客人會點葡萄酒;而放爵士樂,啤酒的銷量就會上升。
人們覺得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我的人生我做主,其實都是潛意識在做主,而潛意識非常容易被其所在場域內的場頻所誘拐。

細雨《已知的實相II》 第16節(jié)選
由于B站審核原因,請點擊下面的鏈接前往官網(wǎng) 閱讀或收聽 全文,謝謝。
https://mkxy.online/?p=3718